廣東省劃分爲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南臨南海。市區江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三角的一個貿易中心,是西江中下游一帶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

1902年江門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

1904年在江門北街設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

1983年江門市從佛山專區劃出,成為省轄地級市。現管轄新會、蓬江、江海三個市轄區,代管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個縣級市(臺、開、恩、新、鶴習稱“五邑”)。市人民政府駐江門市西區大道2號。江門市歷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 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低山丘陵錯落其間,河網縱橫,土地肥沃。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屬亞熱帶海洋氣候。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可開採的有石灰石、硅砂、鉀長石、獨居石、水晶、綠柱石、煤、稀土及金、銀、銅、鐵、錫、鎢等37種。 江門市是“全國第一僑鄉”,祖籍江門五邑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367.9萬人,分佈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約佔全國海外同胞的十分之一,市內僑眷、僑屬占人口53%。 江門市是粵西的重要交通走廊,廣湛線325國道橫貫全市,佛開高速公路、江鶴高速公路、新臺高速公路、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會和台山段已建成通車,江中高速公路、開陽高速公路已在修建。境內西江、潭江兩大流域均有河海聯運之利,已通航廣州、廣西梧州和港澳等地,水路至香港95海里,至澳門53海里。 江門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最新評出的江門僑鄉八景是:江門東湖公園的“東湖倩影”、新會天馬村的“小鳥天堂”、新會圭峰山風景區的“圭峰疊翠”、台山上下川島海濱旅遊區的“川島風情”、開平塘口鎮的“立園春曉”、開平的“碉樓奇觀”、恩平的“溫泉仙境”、鶴山大雁山風景區的“雁影波光”等。此外,主要旅遊景區還有白水帶風景區、陳白沙紀念館、茶庵寺、古猿洲、洪聖祠、崖門炮臺、崖山慈元廟、梁啟超故居、叱石旅遊風景區、古兜山旅遊風景區、石花山旅遊風景區、梁金山旅遊風景區、鰲峰山旅遊風景區等等。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歷史沿革

江門市區地處西江與西江支流蓬江匯合處。江北蓬萊山與江南煙墩山對峙似門,有如江之門戶,故名“江門”。元末明初之間(1363年左右)已形成圩集。江門墟原在蓬萊山西山坡上,舊稱“墟頂”。至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已初具規模。清康熙元年、三年(1662年、1664年),清政府頒佈兩次“遷界令”,強迫沿海居民內遷50華里,江門劃為界外,江門居民被迫徙遷。清康熙八年(1669年),“遷界令”廢除,江門居民迴歸復業。鴉片戰爭以後,根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將江門闢為對外通商口岸。

1925年8月6日,當時的廣東省政府決定將江門埠定為廣東省直轄市,

1925年11月26日,江門市政廳(即後來的市政府)正式成立。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1931年撤消江門市建制,改為鎮復歸新會縣轄。先後編為新會縣第二區、第十二區。

1933年改為鎮。設保甲制,有29個保,345個甲。

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25日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江門成立,會址設在江門,代行江會區一切行政職權,後因地點不適中,新會四鄉難以照顧,於1950年5月,將原江會軍管會遷至新會會城,江門便成立“江門辦事處”,代行江門區內行政職權,當時只按區級鎮建制,各部門設股,江門自解放日起屬粵中專區領導。

1951年1月12日原屬新會縣管轄的江門鎮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以政行齊字第11號文批覆同意為省轄市,成立江門市人民政府,下設科分管各部門,同時新會縣劃出水南、紫萊、白沙、石衝(白石、耙衝、北街市)等四鄉與北街村歸江門市。

1952年底新會縣滘頭鄉劃歸江門市。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1958年江門市屬佛山專區。

1955年5月6日江門市人民政府改為江門市人民委員會,行委員制,於1956年2月7日佛山地區成立,江門市劃為佛山專區領導,直至1958年11月。

從1958年11月起江門市轉屬肇慶專區領導,不久計劃將肇慶專區遷到江門,所以曾一度叫江門專區,但後來決定不遷,又複稱肇慶專區。

1959年初江門市設江門專區,同年11月新會縣所轄新民、丹灶、篁莊、篁邊等劃歸江門市,擴大江門市郊區。

1961年底江門市屬肇慶專區,

1963年6月江門市又屬佛山專區。

1968年4月12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江門市人民委員會改為江門市革命委員會。

1974年7月1日經上級同意江門市重為省屬市,受省和佛山地區雙重領導。

1977年江門市區域再次擴大,新會縣原轄外海、潮連併入江門市郊區。

1979年江門革委會又改為江門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江門市升格為地級市。

983年6月,江門市升格為地級市,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等五縣;

同年9月增轄陽江、陽春兩縣,

1984年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至此江門市共管轄七縣兩區。(陽江、陽春兩縣1988年2月10日分出,另設地級陽江市。)

1992年4月30日,撤銷台山縣,設立台山市。

1992年10月10日,撤銷新會縣,設立新會市。

1993年9月6日,撤銷開平縣,設立開平市。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廣東省劃分為4市3區的3線城市,享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

1993年11月13日,撤銷鶴山縣,設立鶴山市。

1994年3月4日,撤銷恩平縣,設立恩平市。至此,江門市所轄各縣全部撤縣設市。

1994年8月10日,城區更名為江海區,郊區更名為蓬江區。

2002年6月22日,撤銷新會市設立新會區,將原新會市的棠下、荷塘、杜阮三鎮劃歸蓬江區管轄。

現轄蓬江、江海、新會3個區,下轄台山、開平、鶴山、恩平4個縣級市,“五邑”是江門地區的俗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