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年夜饭、逛庙会、抢红包……

过年简直high到爆

除了一家人团团圆圆守岁迎新外

还有引人入胜的“皇室”祈福大典

在各地轮番上演~

每年春节,北京地坛公园庙会

都会举行仿清祭地表演

再现清朝宫廷祭祀礼仪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图片来源@壹现场

正月初一,广汉三星堆再现古蜀祭祀

近3万人现场观看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诵读祭文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市民挂福牌祈福 图/四川新闻网

同一天,位于西安的天坛遗址公园开园

重现古老的祭祀仪式

让市民大饱眼福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身着唐装的演员宣读祭天文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歌舞礼仪表演还原隋唐天坛祭天仪式

与盛大庄严的皇家祭祀不同

旧时的民间传统活动要活泼欢乐得多

在京西门头沟大台地区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都会

举办热热闹闹的祈福敬神活动

即“京西古幡会”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等待“走会”的幡手们和游客

这项活动源于明代

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俗话说得好,“不出正月都是年”

让我们到现场沾沾年味儿吧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起幡——将幡旗迎回村子

前面一人敲锣开路,锣上写着“庄户”二字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幡队的护旗官:铜锤银锏

走幡时他们会在幡队的最前面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队伍后面的“护卫”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走幡队伍中的幡乐手

幡会的主要形式是走幡

走幡的过程中,经验丰富的幡手

会向围观的群众炫技

展示自己的擎幡技巧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图中被围在中央的赤膊男子

正在进行中幡表演

中幡表演有80多个动作

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

走会时如果不幸遇到牌楼牌坊

表演者要将中幡高高抛起

穿过牌楼牌坊跑到对面去接

难度相当大

古语还有“中幡最怕过牌坊”之说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人们簇拥着走藩队伍

浩浩荡荡前行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里怎能少了鼓乐齐鸣

——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幡乐队中一位老人正在演奏乐器“云锣”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这个乐器叫做“管子”

可以吹奏出类似唢呐的声音来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挂幡仪式上敲鼓的老人

旧时走会常见的鼓乐演艺形式

有胯鼓、花钹

胯鼓,又称大鼓,光鼓点就有40多套

如:开门鼓、戳槌、鬼叫门

震天雷、小鬼推磨、三虎回山等等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据说北京最早的一档胯鼓会在白纸坊

相传是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带过来的

朱元璋曾御赐这档大鼓会为“神胆”

丰台区西铁营村的“花钹大鼓”

原名“大鼓老会”

清朝晚年曾受过“皇封”,被称为“神胆”

后来他们把胯鼓帮上的

荷花图案改为“龙”

服装改用了黄色,以显尊贵

自此身价倍增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花钹是一种打击乐器

走会时常与大鼓一同作为

舞蹈的道具和伴奏乐器

舞钹者一般为10岁左右的儿童

旧时均为男孩

解放后男女孩都可以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花钹大鼓的鼓点套路很丰富

表演时,大鼓咚咚震天动地

沉子清脆动听悦耳

舞钹儿童生龙活虎

花钹大鼓在北京市分布很广

宣武、丰台、海淀、朝阳、门头沟、昌平

通州、大兴、平谷、怀柔等区县都曾有过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跟随走会大部队一同展演的

还有哪些常见的民间艺术?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走会演员正在化妆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村民饰演“姜太公钓鱼”

舞 狮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舞狮,是我国传统的舞蹈形式

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如此道: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这里描述的正是舞狮的情景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狮子是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坐骑

故旧时狮子会供奉观音菩萨

和文殊菩萨为祖师爷

到了清代,舞狮已成为走会中的重要项目

北京传统的狮子舞能表演

13个套路、20把活儿

旧京狮子会的演员多是棚彩业的工人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上图中有一头威武雄壮的大蓝狮昂首而立

3头小狮围在大狮身旁互相嬉戏

会旗上题“太狮圣会”

画面中多出两个黄色二人抬的大瓶

是装狮子头用的

而且,还能看出这个会档曾受过皇封噢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秧 歌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杠 箱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清乾隆年间是杠箱会的盛行时期

同治年间西太后到妙峰山朝拜时

是杠箱会的最后—次表演

该节目在某种意义上带有鞭挞时政的色彩

常遭当局禁演,大约在

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不再演出了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天 秤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天秤,又称“十不闲莲花落”

看着图中敲锣打鼓的热闹劲儿

其实它真正考验的是表演者的唱功

演唱的内容多是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

最常见的曲目有

《锯大缸》《十里长亭》

《王小赶脚》《墙头会》等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双 石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双石,又称“举砘子”

是举重杂技表演,表演的道具是

一种形似举重杠铃的器械

早年,习武之人常用它练“根基”

后来发展出很多花样

集武术、杂耍、气功、技巧于一身

北京右安门外“西庄万缘双石老会”

始于道光二年(1822),相传出自少林

现负责人林鸿岩已经掌握绝大多数技艺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花 坛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花坛表演的套路与耍坛子很相似

据记载,清光绪年间

有个人称“坛子王”的艺人

能使花坛像摇辘轳一样

在肩、臂、背上旋转,并将坛子

放置额头绕场十余周

边走边换花坛在头部的位置

如今,京城已经没有专门表演花坛的组织

只能看到杂技团耍坛子的了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旧京花会表演就先看到这里,以上内容综合自《旧京社戏图》、“国家地理中文网”微信公众号。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民间表演艺术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老艺人的离世

许多表演绝技成为绝响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旧京社戏图》

原为程砚秋先生旧藏。全图共计18帧,分别展示了清末北京花会演出的18个场面。工笔设色,色彩鲜艳、画风细腻

书签墨笔题“旧京社戏图”,落款“廿六年三月制”。从绘制风格和纸张、颜料看,为清代画家所绘。但画的装帧应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我们将这套《旧京社戏图》

按原貌、原大、原版出版发行

使这些珍贵的画面公之于众

希望为研究清末北京民间花会

提供一些宝贵的形象资料

不出正月都是年:难得一见的旧京民间花会表演

学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