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最後一次脫殼的關鍵期,做好哪些工作才能獲得高產?

河蟹最後一次脫殼的關鍵期,做好哪些工作才能獲得高產?

成蟹養殖進入八月,可以說真正到了最關鍵時期,在八月中下旬河蟹要進行最後一次蛻殼——生殖蛻殼,由黃蟹變成綠蟹,進入成熟生長期,這個階段也是河蟹養殖中病害暴發的時期。

八月份要歷經大暑、立秋、處暑三個節氣,這幾個節氣交換及過程中,天氣的變化較為頻繁,有炎熱、悶熱的高溫天氣,也有涼爽的低溫天氣,自然天氣的變化必然會引起養殖環境較大的變化,甚至會產生惡劣影響,如水溫的過高、溫差的懸殊、溶氧的偏低對河蟹生長及動、植物的生長都將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會破壞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引發疾病造成河蟹的死亡。

因此,在此時期,我們必須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確保河蟹養殖最後階段的順利進行。

一、餌料管理:

八月份,在河蟹蛻殼前,預估池塘內河蟹等存塘量為60—70斤/畝,這個階段正值高溫時期,當水溫超過30℃時,河蟹食慾減退,日攝食量應控制在存塘量的7—8%,同時如果蟹體內脂肪積累過高也不利於河蟹的蛻殼,動、植物餌料的比例應作適當調整,植物性餌料(如小麥、玉米、水草等)的比例應偏高於動物性餌料,小魚等動物性飼料一般要求每畝控制在2—3斤。

在河蟹蛻殼後,預估其存塘量在90斤/畝左右,這個階段,隨著上市的臨近及河蟹成熟時的生長需求,河蟹體內需逐步積累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等營養成份,動植物餌料的比例應作進一步調整,應以動物性餌料為主,隨著水溫逐漸降低,河蟹日攝食量將增加,日攝食量應為其存塘量的10%以上,一般要求小魚等動物性餌料應達到6斤/畝以上。

二、水質調節:

8月份是高溫時期,也是季節交換階段,為了適當降低水體內的溫度和儘量減小溫差,池塘內應保持最高水位,蟹塘內的水草覆蓋率要達到50%以上,池塘要經常加水及換水,一般要求2—3天加水一次,5—7天換水一次,進水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不宜在中午加水,以防熱水灼傷蟹體。

今年是倒黃梅天氣,有許多地區外源水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加換水時不宜過多,以免影響池塘水質。潑灑生石灰調節水質時要做到慎重,最好選擇在雨過天晴後上午進行,調節量控制在5—10斤/畝。在外源水質不好的情況下,選擇微生物製劑調節池塘水質較為適宜,可根據池塘內水質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微生物製劑種類,間隔10—15天定期使用一次。

酵之源 進口EM菌種 您身邊的發酵車間 酵之源是EM菌種子;自己發酵,有益菌活力高、效果好、畝調水成本低至約1元

河蟹最後一次脫殼的關鍵期,做好哪些工作才能獲得高產?

三、存在問題及病害防治:

每年的八月份是病害暴發的高峰時期,原因很多,據瞭解,很大一部分與河蟹生存環境的突變、惡化有直接的關係,雨水偏少、水溫過高、溫差大等都將對養殖環境產生很大的變化,夏季交替過程中會出現前期的高溫、中期的低溫及後期溫度再提升等天氣情況,這樣會嚴重影響河蟹的生長和極易引發河蟹疾病的暴發。

我縣河蟹生殖蛻殼一般在8月中旬——下旬階段,受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生殖蛻殼是成蟹養殖過程中蛻殼最難的一次,極有可能會產生蛻殼不遂而死亡等現象。因此我們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嚴加防範。

一是根據河蟹生長的營養需求與水質要求進行科學合理的投餵與水質管理。

二是改善水體環境,八月份養殖水體環境極易發生較大變化,要儘量做到保持水體生態平衡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如殘餌、死草要及時清除,池塘內水草不足時要及時補給,夾草嚴重的池塘可適當增投一些植物性飼料(如馬鈴薯、南瓜等),池塘內水草如過多、過密應多開草溝,有利於水體的流動,同時也可適時增放適量的草、鯿魚種;定期使用微生物製劑,以增加水體內的有益菌,降低水體的病原菌,使水體生物處於良性循環之中,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菌多多 五百億芽孢調水王 菌量大 活力好 複合芽孢桿菌,每克菌粉含有五百億個芽孢菌;

三是在餌料中定期添加生長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微量元素,調節河蟹生理機能,增強河蟹體質。

四是傷亡較大的池塘應分析病害發生的原因,對症下藥,不可盲目用藥與濫用藥物,高溫時期,消毒殺菌、殺蟲藥應慎用,使用不當,將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在病害防治中要做到預防為主,防重於治,具體要做到增強河蟹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維持穩定的良好生態環境,減輕病害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