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網際網路內容公司線下場景進化史

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互聯網內容公司線下場景進化史

2001年,互聯網泡沫爆炸了。

這次股災的影響是深遠的。在美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們開始思考更為實際的盈利問題,比如如何把高科技產品賣給普通用戶。今天,納斯達克市值第一的科技公司是蘋果,主力產品是大眾消費品iPone手機。

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互聯網內容公司線下場景進化史

在中國,接地氣同樣成為了互聯網公司們的必考題。2004年,丁磊登上中國首富的寶座,網易營收版圖中與移動運營商合作的SP業務比重超過40%,時代紅利釋放了巨大的動能。

之後,隨著移動互聯網浪潮的來臨,接入限制的打破,這個考題被進一步細化為,如何離用戶更近一點?由此拉開了互聯網公司進軍線下的浪潮。

對於這場改變,身處一線的廣告人們感受最為直接:“這可能是八十年代集團化浪潮後,廣告產業經歷的最動盪的時期。產業鏈中快速擠進了眾多不曾有過的角色,產業邏輯被完全顛覆。巨大的變化在幾年間迅速產生,源頭是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和科技。”

在這個嶄新的競技場,一批互聯網內容公司們逐漸掌握了自己的節奏,並以此為契機構建新形態的護城河。B站和知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互聯網內容公司線下場景進化史

「 知乎:鹽club的歷史使命 」

2013年3月,知乎開放註冊。

堤壩的解除,流量的倒灌,使得知乎的用戶規模開始狂奔,9個月後的2014年1月,知乎的註冊用戶規模增長了 10 倍,從40萬增長到 400 萬。時任知乎運營總監的成遠表示,知乎團隊更在意的則是另一個數字:相比內容開放前的僅僅幾萬在線用戶,在一年內,目前知乎每月的獨立 UV 已超過 4000 萬。

海量的流量湧入,使得知乎原有的“小而美”的內容生產模式被快速沖淡,如何捍衛高質量內容社區的定位成為擺在知乎團隊面前的首要問題。以投票贊同為代表的新規則固然可以起到正向引導作用,但在規則深入人心且有序運行之前,知乎需要向用戶傳遞一種堅決的態度。

於是,鹽Club應運而生。“對於鹽,是海洋的結晶;對知乎而言,每一位認真、專業、友善的知友們,都是知識海洋中析出的智慧之鹽”,這個表述與知乎“認真你就贏了”的調性不謀而合。

2014年,知乎第一屆鹽Club在北京舉辦。首屆鹽Club的規模不大,主題也很直白,“為認真的人鼓掌”,舉辦初衷為為表彰知乎站內優秀回答者。當晚,編劇寧財神、知乎創始人周源等人作為嘉賓為15位用戶頒發了“鹽Club榮譽會員”獎項,風格更類似於一場小型頒獎典禮。

2015年4月,等到知乎第二屆鹽Club舉辦時,派對屬性已然取代頒獎典禮成為本屆鹽Club的基調。據悉,本次活動分為下午和晚上兩場。下午場邀請了14位用戶擔任演講嘉賓進行現場版知識分享;晚間場則更為熱鬧,馬伯庸、張佳瑋等上一屆“鹽Club榮譽會員”陸續登臺演講,而“遊戲”話題優秀回答者頒獎人“人皇Sky”李曉峰的登場,則徹底把場內氣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互聯網內容公司線下場景進化史

2016年,第三屆“知乎鹽Club”在上海舉辦,這也是鹽Club第一次離開北京選擇一個南方城市。第三屆鹽Club沿用了第二屆的框架,但在細節部分進行了再度優化——比如,邀請了搖滾樂隊萬能青年旅店進行了暖場,同時,鹽Club也開始承擔知乎官方消息出口職能。在本屆鹽Club上,知乎CEO周源同期發佈了針對移動場景所開發的知識分享功能“知乎Live”,為知識付費的火苗再添上一把柴千。

2017年和2018年的鹽Club,知乎開始焦點集中在注場內氣氛和品牌價值,有意引導文化、科技、經濟、建築、娛樂等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在此交匯:比如在2017年鹽Club,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在會上向大家分享瞭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博物館與宣教人員的價值;建築設計師青山周平在會上用15分鐘講述了家和生活可能的樣子;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分享了用騎行改變城市億萬人的社會實踐;創新工場管理合夥人汪華談到了人工智能的未來。也正是從2017年第四屆鹽Club開始,越來越多的文章開始把鹽Club比作中國版SXSW(西南偏南)。等到2018年第五屆鹽Club“新知”啟動時,站在知乎背後的用戶人群已高達1.4億。

回顧鹽club的成長史不難發現,除了首屆與第二屆的風格轉換之外,其餘場次都沿用了做加法的思路,在奔跑中不斷優化。媒體屬性和娛樂屬性,在鹽club中屬於可隨意穿插的輔助性內容,這點在第三屆和第四屆中尤為明顯,也凸顯了線下支點對於互聯網公司的平臺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優化過程中,知乎鹽club的規模和成本並未大規模擴大,但輸出的內容卻顯著提升,從而在後續傳播過程中形成長尾效應。

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互聯網內容公司線下場景進化史

「 BML之於B站:從小眾演唱會到股價風向標 」

2013年,B站官方腦袋一熱,決定做一檔連接up主與粉絲的線下演唱會。經過數月籌備,2013年1哦月,首屆Bilibili Macro Link(下簡稱BML)在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舉辦,規模為800人。

當年,AB站之間的數據差距遠沒有今天那麼巨大,雙方在產品上的差異性也不大,因此BML和A站的文章區一樣,很快成為了彰顯雙方差異性的產品。

2014年,第二屆BML在上海長寧國際體操中心舉辦,觀眾人數進一步擴張至3600人。

2015年對於BML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年,2014年,B站開始試水遊戲聯運業務,未曾想合作的第一款遊戲《崩壞2》便一炮而紅,營收迎來爆發,因此能夠在具體業務線上承擔更大的預算。2015年的BML增加了全國巡迴演出環節,除了上海主場,還覆蓋了廣州、成都、西安、北京四城分會場。也是在這一年,B站開始將其品牌化,確定了BML的固定標識,並推出了自己對Macro的全新解釋。

上述舉措,使得BML的產品影響力快速擴張,原先對於其產品形態感到陌生的其他城市粉絲,也被迅速吸納進收割體系內部。

2016年,BML推出了系列活動BML SP。即首屆Anime song的日系live,形式上類似於日本的ASL,邀請的嘉賓均為日本著名歌手和聲優;2017年,又在原有體系上進一步增加了虛擬歌手的全息投影演唱會(BML VR)的產品選項,演唱會嘉賓包括洛天依、樂正綾等,至此,BML演唱會的產品形態初步定型。

等到BML2018門票開售時,曾經“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狀態早已一去不復返,其搶購難度絲毫不亞於春運。據悉,本次BML定於5月31日晚八點開售,所有BML門票在2小時內均全部售罄,其中,90%的門票在十分鐘內就已售出。以2017年的BML為參照,三天共吸引了近10萬人次的“朝聖熱潮”。

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互聯網內容公司線下場景進化史

其實,2016年後BML已經通過門票銷售和商業合作實現盈利了。陳睿表示:“我們招商是很低頻的,其實有更多的客戶都希望可以加入到BML或者BW品類裡面,我們的標準第一是看這個品牌是不是年輕人接受的,第二則是形式,他們理解中B站的理念是否跟我們認為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在設席位合作方的時候,都是有限制的。”

而隨著B站的上市,當下BML的價值早已超脫了一場單純的線下演唱會——對於Z世代外的投資人們,火爆的BML提供了一種更為直觀的觀察角度,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國內最大的年輕人潮流文化娛樂社區”的商業價值是如何被激發和展現的。

事實上,自5月中旬以來,B站的股價便進入一個新的上升週期,一舉突破此前久攻不克的14美元大關,目前徘徊在17美元左右。此輪上漲,既有不乏券商機構研報的看多,也有一季度財報的靚麗數據支撐。北京時間6月7日,B站的股價報收於16.57美元,較上市之初已上漲44.1%。

在老辣的券商和機構們看來,如果將高速增長的用戶基數形容為“潮水的方向”的話,那麼以BML為代表的高付費手段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浪高,前者決定影響力廣度,後者決定收割的上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