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的时候,看到有小孩在做这件极有意义的事

iKids写在前面的话

扫墓时我们一般会做什么?

烧纸钱、点蜡烛、上香、供食物......一般就是这样的风俗。孩子对这些风俗不明就里,只是被要求跟着照做。但今年扫墓时,我看到上海某个学校的几个孩子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时看他们在墓地前拿着本子写啊写啊,就好奇去看了一眼,原来他们在“采访”,记录:

我家的历史,我家的故事。

每个“接受采访”的人都很乐意回答,滔滔不绝,从太婆最擅长烧的菜,到太公曾经是把丝绸从湖州卖到上海港的商人......

每个家庭无论兴衰,都有太多爱的故事。

有长辈讲述,有孩子记录,真是相当美的传承。

扫墓的时候,看到有小孩在做这件极有意义的事

“采访”长辈之前,请帮孩子做这些准备

就像一个记者去采访一样,需要准备的无非是纸和笔,以及列一个采访提纲。

当我们去采访某个人,我们会先上网去了解一下这个人的背景,以及想办法去找到这个人

家庭采访时也一样。

举例说,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太公太婆,那么先要锁定一个采访对象,比如是外婆,或者外婆的兄弟姐妹,这时候妈妈去帮忙联系就可以了。一般长辈都乐意分享家族故事,不会拒绝。

那么关于太公太婆的故事,妈妈也知之甚少。可以先采访妈妈,让妈妈分享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会成为孩子采访长辈时打开聊天的缺口。比如我记得小时候外公用一个桶把西瓜钓进水井里去冰西瓜,吃完就会摇着蒲扇躺在藤椅上。

孩子可以从这个点出发,去采访她的外婆:

太公以前住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井?

太公很爱吃西瓜吗?他胖不胖?

以前夏天的时候我们就住在太公家吗?他的家长什么样子?

等等。

扫墓的时候,看到有小孩在做这件极有意义的事

10个问题,帮助孩子列一个很丰富的采访提纲

长辈其实很少接受“采访”,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给出很具体的问题,而不是开放性问题。

我们列20个给大家参考,无论是不是在清明祭扫时节,都值得花时间和长辈去深料一番。

  1. 你小时候在哪里长大的?那个地方什么样?

  2. 你的爸妈叫什么名字?你是家里排行第几的孩子?

  3. 你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那时候要加班吗?你有什么事情是做的特别棒、特别自豪的?

  4. 你以前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5. 你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最开心的回忆是做什么?

  6. 你是怎么遇到太公(伴侣)的?

  7. 你那时候喜欢上学吗?你成绩好吗?你上学时最好的朋友叫什么名字?你们一起做过什么特别开心的事?

  8. 以前咱们家有什么家族传统?哪一天是全家人聚得最全的?

  9. 小时候你妈妈经常烧的、最好吃的菜是什么?

  10. 你最想教我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深,但往往可以问出超有哲理的答案,很多是经营幸福人生、或者组建幸福家庭的秘诀,从长辈口中说出来,孩子会记住很久很久,获益一生。)

扫墓的时候,看到有小孩在做这件极有意义的事

从家族故事开始做延伸,会是非常有意义的project

采访结束之后,孩子能写的应该写下来长辈讲的故事;如果不能写的,可以父母代劳记录下来。等孩子大一点,可以请他们从家族故事出发来做延伸,会是非常有意义的project.

比如太公曾经经商,住在上海某条小路的院子里。可以去做延伸探访:那条小路现在还在吗?名字是否发生了变化?那个院子现在还在吗?如果在,现在是做什么用途的呢?

比如太婆会做很好吃的糖桂花,做法非常原始,就是坐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然后一层桂花一层糖,还曾经涂在白米糕上喂当时还是婴儿的妈妈。等秋天的时候,找一棵桂花树,我们也去采点桂花,试试看能不能做出好吃的糖桂花?

也可以做一些延伸,把长辈的记忆空白给填上。那更需要孩子长大才能来做的事。

比如有长辈曾经参军,还记得部队的番号。但在军队里发生什么,记不真切。可以等孩子长大些,鼓励他去图书馆找历史资料,把这块记忆给补上,看长辈曾经打过什么仗,把小小的家族故事和长长的历史连起来。

无论清明祭扫时,还是平时,都值得花时间去做家族故事访谈、记录这样的事,一方面会建立很亲密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这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因为只要你去问,就有源源不竭的答案在那里。

iKids(i-Kids)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感谢你的阅读和分享。我们写过的学校和玩乐推荐,应该是上海最丰富的品质亲子生活信息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