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成熟:看透不说透,我们是盟友!

骨子里的成熟:看透不说透,我们是盟友!

1.

上个月去合肥出差,跟我的一个师弟吃了顿饭。吃饭时,师弟就跟我吐苦水,上半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特别困扰。

在我印象中,这个师弟无论是能力和人品都比较出色,能让他困扰的事应该是件大事。

师弟是在合肥的一家国企工作,这两年成长的很快,而且深受部门领导赏识。他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充满期待。而师弟困扰事,正与其关联。

今年6月,他所在公司因战略调整而对下属经营单元进行整合,组建新的业务单元,并新增两个部门助理职务。

国企在人事安排上,以往都是直接任命。不过,现在必须要走公开竞聘程序。但这种公开竞聘依然流于形式,在其招聘公告发布之前人员早已内定。

对这件事,部门领导看的很透彻,但又不能说的太直接,担心影响师弟的积极性,大体意思是师弟还年轻,还需要多打磨打磨。

竞聘这个事,至今我遇到四次:前两次权衡利弊之后直接放弃,后两次全部成功。而师弟第一次遇到,总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内心极度渴望,最终选择竞聘。

结果落选。但令他愤慨的是,部门同事H竟然竞聘成功。

师弟进公司以来,就听到很多关于H的负面评价,如能力差、好抢功、爱算计等,而这样的人偏偏成功了。

对于H这样的人,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有所耳闻或碰见。大多数人可能会有这样感触:即便我们看透了这些人,但既不随意拆穿,也不轻易翻脸。

说的悲观些,我们都带着一副伪善的面具,面对虚伪的人,过着违心的生活。

师弟心里过不了那道坎,一气之下当着部门领导面,质问H凭什么当这个助理。可想而知,当时场景有多尴尬。

我就问师弟,你这样质问H对竞聘的结果有影响吗?

师弟说,对结果没有影响,但对自己有影响。因为这个事,有人幸灾乐祸传八卦,有人评价他输不起。

在我看来,H之所以竞聘成功,与他能力和人品无关,而是以公司内部人事平衡有关。这种平衡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公平,存在暗箱操作嫌疑,但对公司来说就是平常事。

对于这样的平常事,真正成熟的人,他看的很透,但从不说透。换句话说,他能容忍。但容忍不是提升自己的忍耐力,而是在等待一个时机,力求一击制胜。

但现实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忍耐久了,已经形成习惯,习惯这种被伤害;二是冲动是魔鬼,一次冲动就是“一票否决”,白白失去一击制胜的好机会。

2.

从合肥回来后,我就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主动抓住一击制胜的好机会?

后来,想着这个问题太过宽泛,应该将范围再缩小。职场成功,除外部条件外,与当事人自身有莫大关联。

基于这样设想,可以把问题可以重新界定:职场里,你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问了一圈人,给的最多答案是:成为别人喜欢你的人。

但这个答案,细究之下有个致命性的缺陷。

从情感层面来看,成为别人喜欢你的人,其本质就是建立朋友关系。

职场中,你把同事当朋友,但同事未必会把你当朋友。因为,同事之间所建立的朋友关系属于弱关系:双方利益一旦起冲突,就会轻易破裂。

在《我的前半生》里,贺涵跟罗子君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来工作是赚钱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但为什么很多人抱有这样想法?恐怕都是传统思维惹的祸: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

很多人宁愿容忍和不甘心付出,也不愿失去所谓的“朋友”。

那么,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答案是: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两次重要岗位的竞聘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答案。那么,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我给三点建议:

(1)树好形象收获包容:

不以“初入职场低效率”为理由,请务必给周边人带来敬业、肯学、有进步的正面好形象,以此收获尽可能多的包容和理解。

(2)提升能力不拖后腿:不以“别人包容低要求”为理由,坚信提升能力是王道。如因我而导致整个项目进度受到影响,并让别人来买单,包容将转化为怨恨,杀伤力特别大。

(3)随和而不失自主性:生活方式可以适度相融,但思想上必须独立。所以,从来不对别人的生活方式进行评价,存在即合理,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即便要给予评价,也要掌握分寸。毕竟,一个正常的人,都喜欢听好话。

当你成为一个受欢迎人时,在别人需要合作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或者你提出需要时有人会积极响应。

那个时候,你逐渐成为别人的盟友,别人也成为你的盟友。

盟友,是一群有着相同目标和趋同价值观人所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强组织关系。小到创业合伙人,中到企业战略伙伴,大到国家联盟。

有盟友相助,是未来竞争制胜最重要法宝。

临走时,我跟师弟说,你若想继续在国企往上走,后面两年你需要做的有两件事:

(1)开放心态:与别人建立可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盟友关系;

(2)把控嘴巴:看透不说透,避免背后点评论足,尽量不要给自己树敌。

3.

想到罗大佑那首《童年》,里面有句歌词这样写到: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如今再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张成熟的脸,更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奉行这样的法则:看透不说透,我们是盟友。

当你看透一个人时,实际上你对这个人的下一步行动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判断。比如诸葛亮当年上演“七擒孟获”的戏码,倘若诸葛亮看不透孟获这厮,又怎能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不让其自知。

看透之后,还要不说透。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国中的杨修。

杨修是个非常聪慧,而且悟性极高之人。一个鸡肋口令,便推测出曹操已有撤军之意。但他却犯了“说透”这个大忌,遭来杀身之祸。所以,最实际做法有两点:

(1)除工作安排事项外,其他事情尽量不去说透,点到为止或者心照不宣。

(2)在合作项目中,在了解合作伙伴的前提下事先做好准备,最大限度保护自身正当利益不受损失,同事做好心理预期,强化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能力的强弱,对践行“看透不说透”至关重要。

试想,如果你的情绪受到外界刺激而失控,那么别人解读就有另外一层意思:轻则不成熟,次则是幼稚,重则神经病。

相反,如果你的情绪控制的好,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定位双方未来的关系类型,其次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权衡利弊,最后给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在冲突或问题结合过程中,因为你的情绪管理到位,这让双方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下进行沟通和交流,非常有利于双方尽快达成共识。

重要的是,你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非常容易获得对方的认可和赞赏,第一感觉通常会觉得你这个人不错。

而当你被别人贴上“不错”这个标签时,也就意味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个标签,将为你今后建立或稳固盟友关系发挥良好的催化剂。

当你拥有一个成熟内心世界时,不论别人怎么评价你,说你这个看不透,那个咋不说,还把别人当好人...,你只会淡然一笑继续做自己的事。

因为,他们不知道真相:不是我们看不透,只是不想让你尴尬;不是我们不想说,只是给你留有余地;不是要把你当好人,只是不想多个敌人。我们只是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有所作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