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距离(短故事)

刘向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郊游,去了很远的乡下,乡下却在高处,那里的山区风景很美,山村里的人家却有一些比较穷困。  

当时的班主任老师马晓丽,在班级里发起了一个帮扶活动,“省下压岁钱,帮助山里人”,大多数同学都捐钱了,刘向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捐献了三百。  

这个捐助活动在班级里被保留下来,每年开展一次。上了初中之后,小学的同班同学分开了,不集中在同一所学校读书了,"老班长”刘娟又把这个活动的组织任务主动承担下来了。  

高中时期,有一些同学退出了这个活动,有的说:“我十八岁了,不挣压岁钱了。”,有的说:“不用什么理由,本来就是采取自愿。”  

刘向没有什么想法,他家里富裕,他自己也算富二代,他积攒的私房钱不少呢,现在每年捐两千,也没有觉得数字变大了,怎么变大了。媒体采访报道,刘娟叫刘向去录节目,刘向推辞不去,钱不多不好意思去。  

刘向上了大学,刘娟也上了大学,延续了十余年的帮扶活动还在继续,刘娟提醒刘向“春天都快过去了”,刘向这才想起,自己忘记了?不加思索就打款了,刘丽发过来的相关资料刘向也懒得看,过几天就把删除了。  

大学毕业之后,老同学天涯海角、各奔东西,都有了各自的工作、事业。听说刘娟去山区支教了。  

刘娟带领山里的学生进城参观,去了刘向父母的公司,刘向妈妈一次向山区学校捐了两万,这个事儿让刘向知道了,刘向心里有些反感。  

反感就是反感,莫名其妙,刘向说不清原因也不深究。  

刘向结婚生子,事业也很顺利,一如既往还会给刘娟儿的慈善号捐钱,但是不会参加刘丽组织的其他活动。

这一年署假将临,刘娟发出了请求,希望暑期安排两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刘向家中,让他们用一周时间体验一下城市的家庭生活,刘向拒绝了。  

刘向说,“我们…应付不了,不习惯…”,刘向表示可以在资金方面提供帮助,很快汇给刘丽三千元,刘丽又把退了回来。

刘丽结婚了,没有邀请刘向,刘向从另一个同学那里得到这个消息。  

一到春天,刘向还会捐赠“压岁钱”,他尽绵薄之力,简单、轻松、愉快,没有什么附加的功利奢望,没有身心的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