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秧歌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地秧歌
地秧歌

地秧歌这种民间艺术起源于元末。演员十几人、几十人不等。主要人物行当有:丑、妞、公子等,各有程式动作造型和习惯道具。表演内容有日常生活的“小出子”,也有“折子戏”。因演员表演时脚蹭地扭舞,又名“地蹭子”。

香河县的地秧歌,考不出起始年代,按现有资料看,以魏家滩最早。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蔡庄传入的。而蔡庄的地秧歌早已绝迹,无从查考了。魏家滩在1938年又传给邵庄,邵庄的秧歌至今仍在出演。还有荣各庄的地秧歌是由宝坻县李家深子村传入的,至今已有90年历史了。

香河的地秧歌,既演折子戏《拾玉镯》,也演生活小曲《瞎子摸杆》。动作丰富,舞姿优美,演员肩、胯运转十分灵活。肩能抖、错、端、绕、转、揉;胯能掀、提、错、厥、绕、拧。演员的扇子能绕、翻、转、撂、端、颤。双手拉、搭、挡、贴、怀、合、开、闪。整个表演形象鲜明,表情细腻,以情感人。

香河县的地秧歌分布很广,几乎每个乡镇都曾有过,当前以邵庄和小祁庄的地秧歌最为有名。

地秧歌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