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秧歌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地秧歌
地秧歌

地秧歌這種民間藝術起源於元末。演員十幾人、幾十人不等。主要人物行當有:醜、妞、公子等,各有程式動作造型和習慣道具。表演內容有日常生活的“小出子”,也有“摺子戲”。因演員表演時腳蹭地扭舞,又名“地蹭子”。

香河縣的地秧歌,考不出起始年代,按現有資料看,以魏家灘最早。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蔡莊傳入的。而蔡莊的地秧歌早已絕跡,無從查考了。魏家灘在1938年又傳給邵莊,邵莊的秧歌至今仍在出演。還有榮各莊的地秧歌是由寶坻縣李家深子村傳入的,至今已有90年曆史了。

香河的地秧歌,既演摺子戲《拾玉鐲》,也演生活小曲《瞎子摸杆》。動作豐富,舞姿優美,演員肩、胯運轉十分靈活。肩能抖、錯、端、繞、轉、揉;胯能掀、提、錯、厥、繞、擰。演員的扇子能繞、翻、轉、撂、端、顫。雙手拉、搭、擋、貼、懷、合、開、閃。整個表演形象鮮明,表情細膩,以情感人。

香河縣的地秧歌分佈很廣,幾乎每個鄉鎮都曾有過,當前以邵莊和小祁莊的地秧歌最為有名。

地秧歌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