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第五醫院腫瘤綜合科主任 我希望和我的病人始終站在一起

武漢市第五醫院腫瘤綜合科主任 我希望和我的病人始終站在一起

武漢晚報8月6日訊(記者王愷凝 通訊員魏笑琛 辜麗)當腫瘤科醫生,被公認是一件“痛苦”的事。治療手段相對單調,病人確診時又多是晚期,治癒率低,醫生們的職業生涯中,“無奈”總是大多數。但王群似乎並沒有被這種低壓氛圍影響太多。從醫多年,他依舊保持了自己的“書生氣”:笑容靦腆,說話溫和卻堅定,透著一股“向陽而生”的力量。見慣了生死,王群說他更看中人生中每個當下的意義:用自己所學治癒病痛、延續生命,讓他的病人能夠體味更多的當下時光,正是他作為醫者的動力所在。

面對死神,用真情撫慰患者身心

王群在工作中養成一個習慣,只要經他手的病人,都會花大量時間與病人和家屬作溝通:“腫瘤病人在得知病情後大多都絕望灰心,一些負面情緒就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今年67歲的張師傅4年前被確診為前列腺癌三期。剛拿到結果的時候,“粗線條”的老張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有病就治,直到住院以後才開始害怕,但凡家人不在身邊他就總忍不住去問醫生自己還能活多久。

身為主管醫生的王群看出他的焦慮,便想方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王主任那時候一有空就把我拉到他的辦公室,耐心地解釋治療方法、說病情,有時候還順著我聊些時政新聞什麼的,我心裡清楚這都是在幫我寬心。聽明白了也就不怕了,治療也有信心。”

就這樣,在王群的努力下,張師傅重拾樂觀的心態,順利完成了治療。

援疆一年半,用大愛譜寫生命讚歌

2015年8月11日,王群與其他8位來自武漢各大醫院的醫生一同啟程奔赴新疆博樂市,展開為期一年半的援疆任務。

王群此行被安排在博州人民醫院胃腸腫瘤科。一週七天,除了正常醫療工作之外,援疆醫療隊還經常要到偏遠的鄉鎮義診。

2015年9月的一天,王群跟隨醫療團隊來到哈鎮衛生院義診,由於平時就醫不便,當地群眾一聽到有大城市來的專家到家門口義診,一大早就在門診排隊等候。王群記得,當天來得最早的是一位蒙古族的老太太,她患有多年的高血壓、糖尿病,因不規律吃藥,血壓、血糖控制得都不理想,在詳細詢問病史、檢查後,王群為她重新調整了用藥,老太太特別高興,握著他的手連連致謝。

值得一提的是,在博州醫院,王群還結對幫扶了一位蒙古族姑娘。姑娘是和他同在一個科室的護士,作為“師傅”,王群在工作中悉心指導,幫助她提升業務水平,生活中也竭盡所能地幫她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也因此,王群和姑娘的一家人也都成為了朋友,直到現在每逢過年過節都還是會通過電話聯繫,互贈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