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齒銅牙的紀曉嵐,他筆下的這個小鬼,竟然懂得這麼多

鐵齒銅牙的紀曉嵐,他筆下的這個小鬼,竟然懂得這麼多

透過《老子》讀《閱微草堂筆記》之二

【原文1】

愛堂先生言,聞有老學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學究素剛直,亦不怖畏,問君何往,曰:吾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攝,適同路耳,因並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廬也,問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晝營營,性靈汩沒,唯睡時一念不生,元神朗沏,胸中所讀之書,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竅而出,其狀縹渺繽紛,爛如錦繡。學如鄭孔,文如屈宋班馬者,上燭霄漢,與星月爭輝;次者數丈,次者數尺,以漸而差,極下者亦螢螢如一燈照映戶牖,人不能見,唯鬼神見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學究問,我讀書一生,睡中光芒當幾許?鬼囁嚅良久曰:昨過君塾,君方晝寢,見君胸中高頭講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經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為黑煙,籠罩屋上,諸生誦讀之聲,如在濃雲密霧中,實未見光芒,不敢妄語。學究怒斥之,鬼大笑而去。

——《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灤陽消夏錄一》

【原文2】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老子·第四十八章》

鐵齒銅牙的紀曉嵐,他筆下的這個小鬼,竟然懂得這麼多

【趣讀】

一位老學究趕夜路,碰見了一位死去的朋友。這位朋友大約生前就有很多話想對老學究說,卻因為考慮得多,一直沒能直言不諱。老學究雖然迂腐,卻很剛直,可以看出來兩人關係還算不錯,所以也並不害怕。兩人聊到讀書人自帶光芒這個話題,這個小鬼說了一番非常有見識的話。

這個小鬼說:“凡人白晝營營,性靈汩沒,唯睡時一念不生,元神朗沏,胸中所讀之書,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竅而出,其狀縹渺繽紛,爛如錦繡。”頭頂之光即是胸中之書,這話說得非常有水準,暗合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老話。這光芒或直衝雲霄,與星月爭輝,或數丈數尺,抑或一燈如豆,學問高低和所發射出的光芒成正比。

一般人遇見這樣的鋪陳,難免都會問自己夢中光芒幾許的。老學究也未能倖免,輕易就被老朋友給套路了。他自詡讀了一輩子術,光芒即是趕不上“鄭孔屈宋”,也得有好幾丈高吧。老朋友故意吞吞吐吐賣關子吊他的胃口,最後還是說了實話,你胸中只有一些科舉應試的死書而已,字字都冒黑煙,實在是沒有光芒啊!自己沒學好,教學生自然也教不好,“諸生誦讀之聲,如在濃雲密霧中”。

紀曉嵐肯定是看到了太多為科舉應試讀一輩子死書的老學究,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才轉述愛堂先生講的一個小故事,以一個小鬼的口氣辛辣地諷刺了這種“字字化為黑煙”的讀書法。

老子說“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做學問講究日積月累,需要做加法;修道卻是越簡單越好,需要做減法,你做事情時就踏踏實實做事情,不要摻雜目的性、功利心等個人私慾去做。“為學”和“為道”如何才能合拍呢?那就是用“道”來檢驗“學”。如果你學的是“智巧”,產生的就是“大偽”,那就和“道”是背離的,就應該“損之又損”,“損”到你剩下的知識都合乎天道了,都符合規律、順應自然了,就不會為了個人私慾而刻意作為、違反自然規律而恣意妄為了。

老學究自認為讀書一生,卻始終不會讀書,他讀的書,講究的都是實用性,就是僅僅為了參加科舉做準備。他的讀書,因為摻雜過多的功利心,因此也無法做到活學活用,所以他的“日益”,只能是“增加”的“益”,卻不是“益處”的“益”。

當今時代,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和內容都有了更寬泛的選擇。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字字皆吐光芒”而避免“字字化為黑煙”呢?“會學”才是根本。所謂“會學”,一是內容上要懂得篩選,要學習經典而非盲目跟風;二是方法上要懂得消化,要知道為我所用而非盲目照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