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官窯瓷器燒造原材料

论官窑瓷器烧造原材料

瓷器是我國的瑰寶,也是對世界貢獻最大的發明,官窯和民窯相比卻有著天壤之別,自洪武二年建立官窯制度,官窯的燒造也就衍生出了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

官瓷燒製是一個集大成的系統工程,工藝都從以往的民窯中總結而來,每一道工序技藝都掌握在以世代傳授的工匠手裡,形成獨門絕活,逐漸形成七十二道工序,所以當今的工匠很難掌握燒製。

就拿七十二道工序為首的原料來說,只有景德鎮高嶺村的高嶺土,以及附近麻倉山的麻倉土兩種才是最好的瓷土。而且這兩種原料是皇家制瓷的專用瓷土,管控極為嚴格,民窯難以得到,現已消耗殆盡,再也燒不出當年質感的瓷胎了。

论官窑瓷器烧造原材料

自洪武二年建立官窯制度以來,瓷器的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了以明三代,清三代為巔峰的朝代。俗話說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所以明看成化,是因為成化瓷器工藝精湛而成為六代之首。

明代成化皇帝喜愛小型器物,耿寶昌老師提出,成化年代最常見的官窯瓷器小件居多,故有成化少大器之說。

成化鬥彩團花紋碗為此朝代表作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