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在長春遇上一座荒棄的賽馬場

您正在閱讀長春印象

第544次推送

曾聽家裡的老人說,過去出了西安橋,鐵路西邊就全都是荒地了。

其實不然。

1932年《大新京都市計劃》定案後,偽滿洲國開啟了“一五”建設時期——沒錯,五年計劃之類的遊戲規則早已有之。

在這一時期,興安大路(今西安大路)是被偽滿當局重點打造的一條商業街。

而那片所謂的“大荒地”當時其實是由兩處豪華的娛樂場地組成:

它們分別是一座高爾夫球場和一座賽馬場。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這兩個空場的佔地面積相當廣闊,今天東起翔運街,西至長春公園,西安大路和皓月大路之間的大片土地初時幾乎都被它們佔用。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以今天的普陽街為界,賽馬場在西,高爾夫球場在其東側——那是一座與今天的國際標準相同的18洞高爾夫球場。而在20世紀早期,18洞場地剛剛才成為通用標準被確定下來。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也許是由於中國內地明令禁止除體彩和福彩外的一切博彩活動,所以賭馬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因而這一段的城市記憶便如同人間蒸發了一樣。

極少有人提起,在長春市區裡還殘留著一座失落的賽馬場。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長春是與馬有緣的城市,200多年前,蒙古族的王公們在這片開闊的草場上策馬馳騁,直到大批中原漢人流入這裡,才有了城市的形成。

長春在近代歷史中的幾次飛躍,都是因交通而起。

從遼河水運到鐵路出現,至少刺激了這裡兩種事物的大發展:

一是糧豆,二是運送糧豆的馬匹。

當時,長春的馬業繁盛異常。晚清以來,在整個東北只有長春的馬匹市場是獨立的。

在長春城三道街、四道街一帶同期曾有過十幾個大馬店,每個馬店平均約有200匹馬,貨源系從農安、長嶺、洮南等地調運。舊長春馬市大牲畜的日交易量平均可達400頭,高峰時近千頭,牲畜交易稅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馬與人類的成長曆史相伴相生,它不單單是交通運輸的工具,騎馬甚至還成為了曼妙的藝術和奔放的競技遊戲。

上世紀30年代,長春的草原時代已然終結了百餘年,但馬仍然在人們的社會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舊時代的長春街面上常常能見到一種用方形石塊嵌花鋪就的路面,那便是偽滿時期國都建設局為了防止輜重馬車破壞柏油路面而採取的相應措施。

在半殖民地化的背景下,賽馬活動開始以民間俱樂部的形式在東北各大城市裡經營,長春賽馬業的開始時間要晚於哈爾濱和瀋陽。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偽滿洲國成立後不久,當局制定頒佈了相關法律,將賽馬經營權收歸“國有”,以此來壟斷收入。

其後,各大城市紛紛設立“國立”賽馬場,偽滿新京競馬場就創生於這一時期。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當時,賽馬活動每年只在春、秋兩季舉行,每季兩次,每次為期兩週。全年共52個比賽日,每個比賽日設有12場,賽事在各城市的馬場間巡迴進行。

比賽對於賽馬品種的要求自然會很挑剔,騎手群體中日本人約佔了8成,還有少量的中國人和朝鮮人,行業內有著複雜的晉級規則。

賽馬活動在時間上有著嚴格限定,如果由於天氣等原因出現了停賽,則概不順延。

在偽滿時期的地圖上,賽馬場東北角的一塊扇形空地上標有一個名為“賽馬場前”的公交站點,括號裡特別註釋著:“賽馬時臨時運行”。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在有比賽的日子,可以花上5角錢購買一張門票,進入到能容納15萬人的馬場內觀看比賽。

在正式比賽之前,騎手和馬匹們先要上場亮相,讓觀眾們選擇自己中意的組合。

比賽的形式有兩種,一是馬車賽,二是跑馬賽,跑馬賽又分為速度賽和障礙賽。

若想進一步參與博彩的話,“馬票”的價格則是5元一張,且玩法十分豐富。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除此之外,還有1元一張的“搖獎票”,每場比賽結束可以憑票“搖號兌獎”。.

值得一說的是,有學者考證過,1元偽滿幣的購買力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5元人民幣,而在1938年,長春普通工人平均一年的收入僅有70元。

賭馬必然是少數富人才夠實力參與的一項遊戲。

如今的跑馬場區域早已被城市化進程覆蓋,在密集的樓群中,馬場的看臺和一棟附屬建築分別隱匿在春草小區和五環高爾夫家園裡。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根據一份偽滿時期的“鳥瞰地圖”上繪製的信息,當時馬場裡至少存在著十幾棟相關建築,現今只殘存了這兩座。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能容納千餘人的賽馬場看臺目前大部分被閒置,西側45度坡角的階梯保存完好,建築背面還殘留著一組深色裝飾瓷磚。周身加建的矮屋將它緊緊圍繞,封堵住了昔日的出入口,不然筆者便能在夕陽裡走上臺階小坐,在一支菸或一罐啤酒的靜默中體會一段熙熙攘攘的塵封往事。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看臺東側目前還住著人家,近旁是一個廢品收購站。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在一街之隔的高爾夫家園院裡,一棟僅存的附屬建築低調地蜷縮在高樓環抱中,橫向的長方形結構,外牆嵌滿了狹長的褐色羅馬磚,頗具美國建築大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草原式”建築的風格特點。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1945年抗日勝利後,各地的賽馬活動被終止,這座賽馬場也隨之被棄用。

1950年,長春修復位於昔日兒童公園裡的露天音樂堂時,賽馬場看臺上的木質座椅被拆除後補充到了下沉式的音樂堂觀眾席中。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文革期間,音樂堂處成為“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的場地,隨後建起的龐大場館便是吉林省文化活動中心的前身。

眼下,省文化活動中心亦在轟然一響中成為歷史塵煙…

曇花一現的馬場喧囂已隨著殖民時代的終結而消逝無影,今天的城市交通體系也早就告別了馬蹄聲聲。

但馬車時代許多陳舊的觀念卻仍在人們心裡頑強地蔓延。

读城|在长春遇上一座荒弃的赛马场

(圖文:印象君 航拍:北極 校對:亨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