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閩西的生動實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閩西的生動實踐

昔日被稱為“河田哪裡窮?朱溪羅地叢”的長汀縣河田鎮羅地村舊貌換新顏。

7月30日一早,被稱為“河田哪裡窮?朱溪羅地叢”的長汀縣河田鎮羅地村裡,79歲的老護林員劉文波雖然已經沒有從事護林工作,但仍習慣性地來到青翠的山林裡走走看看。劉文波1982年開始擔任6700多畝山林的護林員,30多年來查獲和制止了數百起毀林行為,當年惱羞成怒的毀林人如今紛紛為他點贊:“當年要是沒有強硬的護林員,村子的生態不可能這麼好,也不可能發展種養業。”

凌晨四點多鐘,長汀縣項公亭板栗基地的負責人賴金養和兒子俞永祥就來到果園裡進行霧化噴藥作業。賴金養的吃苦耐勞加上俞永祥帶來的新理念新知識,讓這個已經耕耘了20多年的果園老樹發新枝,鬱鬱蔥蔥的板栗林裡,遍佈仿野生種植的鐵皮石斛、靈芝等經濟作物,散養的河田雞悠閒覓食,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長汀縣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實現了從重度流失到植被初步恢復到生態質量提升的轉變。放眼全市,在水土流失率逐年減少、光禿禿的紅帽子山頭明顯減少、低產低效針葉純林明顯減少的同時,穩步實現了水土流失區群眾收入增多、社會參與治理的力量增多、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和生態村增多。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高質量推進,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閩西的生動實踐,推動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

滴水穿石 接力推進

我市是福建省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之一,據1985年遙感普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為374.7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13.13%,其中,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其水土流失歷史之長、面積之廣、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柳村無柳,河比田高”、 “晴三天,鬧旱災;雨三天,鬧洪災”是水土流失區生態惡化、生活貧困的真實寫照。

水土流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牽動著歷任各級領導的心。1983年開始,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同志到河田視察水土保持工作時總結出水土保持“三字經”,在他的推動下,省委、省政府把長汀列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試點,開始動員組織群眾上山治理水土流失。1986年,水利部把長汀河田列為南方小流域治理示範區,國家有關部委和省直有關部門從政策、項目、資金等各個方面予以傾斜、扶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穩步推進。

1999年11月2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專程來到長汀考察水土保持工作。2000年元月8日,習近平同志在《長汀縣百萬畝水土流失治理報告》上批示:“……同意將長汀縣百萬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2000年伊始,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被省政府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每年由省級有關部門扶持1000萬元資金。從此,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邁上更加規範、科學、有效的道路。

習近平同志一直掛念著閩西紅土地的水土保持工作。2000年得知長汀建設河田世紀生態園,他專門託人送來1000元,捐種一棵紀念樹。2001年10月,他又一次來到長汀調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指出:水土保持是生態省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方要重點治理,以點帶面。

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要鍥而不捨地抓下去,認真總結經驗,對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起到典型示範作用。2001年10月19日,習近平同志對長汀水土保持工作作出批示:再幹8年,解決長汀水土流失問題。

一任又一任領導的強力推動,老區幹群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至2011年全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96.5萬畝,其中徹底治理面積137萬畝。據2011年全國水利普查,我市水土流失面積降至237.7萬畝,長汀降至47.69萬畝,閩西人民的綠色夢想漸成現實。

進則全勝 加速突破

從荒山到綠洲到生態家園,水土流失區面貌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

2011年年底和2012年年初,我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再次迎來了里程碑式的關鍵節點。習近平同志先後兩次對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上,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總結長汀經驗,推動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市水保辦主任盧曉香告訴記者,2012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次重要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面總結推廣長汀經驗,連續六年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列入省、市為民辦實事項目,連續六年把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縣黨政目標考評重要內容,組織開展“生態建設年”活動,打響生態環保攻堅戰役,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據盧曉香介紹,我市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社會資本“引一塊”、財政投入“增一塊”、爭取支持“籌一塊”,五年來全市企事業單位投入資金達4.4億元、群眾自籌達3.09億元,市級財政籌措4103萬元優先安排水保項目前期、項目配套資金和以電代燃等投入,向上爭取資金73716萬元,實現有錢治理。同時,構建多層化參與格局,通過黨政帶頭、部門聯動、群眾參與,全市參與治理的民間組織和個人達3831個,實現有人治理。在此基礎上,探索多樣化治理模式,實現有樣可仿,如分類型、分區域建立示範點,新羅區主打礦山生態恢復型治理,永定區主打低效果園改造示範工程,上杭縣主打低效林改造示範工程,武平縣主打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示範工程,長汀縣著力打造汀江生態經濟走廊,連城縣採用“大封育小治理”模式,漳平市大力實施坡改梯示範工程,同時探索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長汀水保研究中心等平臺,聯合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攻關,探索治理新模式新技術。

工作推進過程中,我市創新經濟化治理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富民產業、崩崗經濟,實現有利可得,2012年以來,全市水土流失區累計新植經濟林果18.81萬畝,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803.5萬畝、實現產值121.2億元、直接惠及林農18萬多戶,累計治理崩崗637座、保護耕地上千畝,新增經濟林地、工業和農村宅基地、養殖用地分別達345畝、390畝、60畝,水土流失區年人均增收1476元,長汀河田、策武、濯田、塗坊、南山、新橋、三洲等7個水土流失重點鄉鎮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或超過縣平均水平。此外,我市還構建制度化保護機制,不斷完善以電代燃補貼、暫停砍伐闊葉樹、禁止煉山造林、高速公路沿線生態斷弱帶修復、礦山植被恢復等政策措施和鄉規民約、村規民約,健全水土保護網絡,加大執法力度,實現了有章可循。

據統計,2012-2017年全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5萬畝。一座座荒山重披綠裝,一條條流域恢復清潔,一座座美麗鄉村拔地而起,一個個生態產業加速發展,我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精準施策 再鑄輝煌

經過多年持續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我市的水土流失率已降為6.98%,僅高於廈門的6.5%,剩下的水土流失地基本分佈在第二、三重山,有些是開發建設項目造成,山高、坡陡、土質差、交通不便,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長汀縣水保局局長嶽輝告訴記者,該縣把植被初步恢復轉向生態質量的綜合提升作為水土流失治理升級版的重要一環,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在繼續強化治理剩餘39.6萬畝水土流失地的同時,對106.6萬畝已治理的初步恢復區,開展林分優化和土壤改良工作,今年全縣水土流失治理區建設綠色產業示範點10個,面積達4500畝,爭取到2020年全縣綠色產業示範點達到30個。

據市水保辦數據,截至6月底,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2.33萬畝,佔省下達任務105.8%;完成投資24569.5萬元,佔年度投資計劃的76%。水利部門策劃落地較大水保項目26個,已爭取到位中央、省級補助資金8070萬元。水土流失區和生態脆弱區得到有效保護,水土保持改革創新進一步深化,實現了水土流失治理與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的有機融合。

盧曉香表示,我市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提升和拓展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以山水林田村系統治理為抓手、促進鄉村振興發展,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抓手、加強重點區域的保護與修復,以精準高效監管為抓手、防止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以長汀實施以獎代補試點縣為抓手、積極探索多元化投入治理機制,規劃“十三五”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1萬畝,力爭“十三五”末水土流失率下降至6.5%以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