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玉龙,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丽江玉龙,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县情简介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界丽江市古城区、宁蒗县,南连大理州剑川县,西接迪庆州维西县、怒江州兰坪县,北邻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四川省木里县。介于东经99°22′49″~100°32′17″,北纬26°35′03″~27°45′46″之间。有7镇9乡(含3个民族乡),104个村(居)委会,1266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人口22.25万人。居住着纳西、汉、傈僳、白、彝、普米、藏、苗等十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9.13万人,占总人口的86%;纳西族人口12.38万人,占总人口的55.6%。具有“纳西族聚居、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县人民政府驻黄山镇,海拔2392米,距省会昆明502千米。

地域广阔,气候宜人。

玉龙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结合部,横断山南麓,北高南低,群峰林立,沟壑纵横。南北长151千米,东西宽112千米,总面积6198.76平方千米。有山地、盆地、河谷三种地貌类型,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6.53%。为南温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2.9℃,年日照时数2463.4小时,年降雨量968.3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最高点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点鸣音镇洪门村江边四组,海拔1370米,相对高差4226米。

资源富集,文化灿烂。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顶桂冠,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是云南省乃至全国旅游资源富集县,丽江市75%的旅游资源分布在玉龙县。

生物、矿产资源丰富。

全县森林覆盖率74.4%,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云南省重点林区。有种子植物145科758属3200余种、药材2000多种,被誉为“高山植物王国”和“药材之乡”。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滇金丝猴、云豹、中华秋沙鸭、云南红豆杉、玉龙蕨等珍稀物种。有金、铜、铁、煤、大理石、花岗石等9类28种矿产。

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境内水资源丰富。全县水域面积2.32万亩,径流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1条。金沙江从塔城入境,鸣音出境,流经县境364千米。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大型电站中的“一库四级”在县境内,总装机容量达1280万千瓦。其他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7.1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9.14万千瓦。太阳能、风能资源也极具开发潜力。

自然景观得天独厚。

有中国首批5A级景区、国家冰川地质公园玉龙雪山;有长17千米、相对高差3896米的世界最深峡谷虎跳峡;有“滇省众山之祖”、国家地质公园、“北半球珍稀濒危物种避难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有“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的万里长江第一湾;有“环球第一树”万朵山茶;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水利风景区拉市海;有太安万亩高山花海田园风景;评为“中国生态魅力名县”。

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交汇带,是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文化博大精深。东巴古籍文献是“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字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祭天、祭祖、“三多”文化独具特色。纳西古乐乃“天籁之音”,是人类文明的“音乐活化石”。白沙壁画、宝山石头城、金沙江岩画、茶马古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古街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各民族勤劳质朴,能歌善舞,民间文学、民族歌舞、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异彩纷呈。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本主教、毕摩教在境内和谐共处,宗教文化各具特色。

历史悠久,英才辈出。

玉龙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也是纳西族较早迁居的地方。这里曾是唐朝、吐蕃和南诏的“逐鹿”之地,亦是忽必烈率蒙古十万铁骑南征大理国的“元跨革囊”之地。是以“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并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的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还是红军长征经过、渡江之地,滇西北革命的摇篮。

境内各民族历来重视学习先进文化,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历代人才辈出。明代的“木氏六公”,清代堪称“神州禁毒第一人”的著名诗人马子云,曾任贵州镇远镇总兵的和耀增,现代著名学者范义田,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周霖,“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云南大学教授方国瑜,云南省原省长和志强,作家王丕震,民族音乐家宣科,动物营养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凤,将军和国才、李斌,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无臂书法家和志刚以及美籍华人方宝贤、和惠桢等均为玉龙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

基础完善,交通便捷。

玉龙县城是丽江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64平方千米,建成城区面积8.5平方千米。一座具有遗产地特点、纳西族特色、新时代特征,集山、水、田、城、文化共生共融的生态旅游城市正在崛起。

玉龙公路四通八达,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975千米,国道214线过境56.6千米,大丽高速过境43.97千米。大丽铁路建成通车,云南第二大火车站——“丽江火车站”座落在县城。丽江飞机场距县城22千米,白沙老飞机场重建使用。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

全县建成水利工程10019件。其中有中小型水库27座,塘坝186座,窖池6159座,水电站16座,泵站54处,水闸24座,堤防总长67千米,机电井1881眼,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672处。红岩、青龙湖、岩洛等水库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区县分设以来,全县生产总值由6.02亿元增加到58.6亿元,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由0.3亿元增加到5.58亿元,年均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由5.18亿元增加到73.2亿元,年均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7亿元增加到1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65万元增加到2.5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7元增加到10181元。

全县耕地面积67.05万亩,粮食产量12万吨,农业总产值23.18亿元。按照“山尖药材、山腰林果、山脚烤烟、蔬菜”的农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烤烟、药材、核桃、雪桃、油橄榄、马铃薯、蔬菜、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列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县”“中央生猪调出大县”“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猪产业重点县和牛羊产业重点县”“云南省云药之乡”“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工业从无到有,以生物资源和农特产品加工、大小水电开发为主的新型工业稳步推进。确立了“一园三片区”的发展目标。南口工业园为“云南省重点工业园区”。阿海电站投产发电,梨园电站建设投产。全县工业产值25.6亿元。

以两山(玉龙山、老君山)、一江(金沙江、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一海(拉市海)、一城(玉龙县城)、一文化(以东巴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开发格局初步形成。张艺谋主导的《印象丽江》、黄巧灵导演的《丽江千古情》大型剧目先后开演。入选“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十佳”。石鼓红军渡口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点)。2017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1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6.5亿元。

全县从业人员17.7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建成保障性住房147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34469户。

全县共有学校159所,在校学生27269人,教职工2524人。学龄前儿童入园(班)率95.56%,小学巩固率100.05%,初中巩固率98.05%。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12人。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科技示范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太安高美古天文台为我国和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地面天文观测基地。

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床位819张、卫生技术人员754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人、床位3.7张。有村卫生室102个,乡村医生204人。

共有县级文化服务管理机构团体7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6个。2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东巴的女儿》《依古纳西》等一大批文艺作品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先后多次承办国家级体育赛事,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环境优良,商机无限。

玉龙立足实际,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税收征管、土地使用、证照办理、规费收缴、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竭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随着玉龙着力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文化旅游创新区、高原特色产业基地步伐的加快,涌现出无限商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克难奋进、开放包容”的玉龙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友人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考察交流、投资创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