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法律對老年人犯罪從輕處罰,那麼從輕處罰的年齡界限是幾歲?

我國,按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規定,老年人是指60週歲以上的公民。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違法犯罪顯示出逐漸上升趨勢,一些老年人出於種種原因走上了犯罪道路,比如前段時間的“醫保詐騙”,還有老年人“摔死孫女”的事件,老人年犯罪已經在社會成為了一個矛盾現象。

老年人違法犯罪案件逐年增多,已成為全社會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這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我國法律對老年人犯罪從輕處罰,那麼從輕處罰的年齡界限是幾歲?

案例回顧

在5月13日下午18點20分左右,成都鹽市口附近的發生一起車禍,一輛白色越野車從順城大街逆向往鹽市口方向衝去,與附近多輛電瓶車發生碰撞,最終撞向一輛汽車後停止。此次事件造成3人不同程度受傷。

在5月14號的通報顯示,車司機時案系姚某某(男,62歲,遂寧市人)所為,其行為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公安機關決定對其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可以從報道的新聞中觀察到一個細節,犯案人員是62的男子,62歲已經屬於老年人,那麼對於老年人犯罪,是否會從輕處罰呢?

我國法律對老年人犯罪從輕處罰,那麼從輕處罰的年齡界限是幾歲?

律師說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法律角度看,老年人是弱勢群體,其身體、精神健康狀況和知識水平逐漸下降是造成老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的《法經》減律就規定:“年60以上,小罪情減,大罪理減。”即犯罪人60歲以上,若犯輕罪,可以據情寬容;若犯重罪,則可按理論減;漢朝、清朝等也都有對老人違法犯罪寬宥的制度。

因此,不能將他們與普通成年人犯罪一樣對待,而是應該像對待未成年人、婦女等弱勢群體一樣在法律上給予足夠的寬容。


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從“尊老愛幼”的傳統和老年人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對他們的違法犯罪做出了從輕處罰的規定。

第一年滿75週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在刑法之所以如此確定,是因為目前我國人均壽命已達72歲,而且今後還會不斷增加,加之老年人犯罪率比較低,因此給予寬宥的年齡定為75歲是合理的。

能否“從輕、減輕”處罰的關鍵在於老年人犯罪時的主觀心理態度是“故意”還是“過失”,如果是故意,則由法官自由裁量,既可以從寬,也可不從寬;如果是過失,就必須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我國法律對老年人犯罪從輕處罰,那麼從輕處罰的年齡界限是幾歲?

給老年人普法

第二:審判的時候已年滿75週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老年人犯罪不適用死刑是人道主義的表現,這是因為大部分老年人會因年事已高或體衰多病而喪失再次實施犯罪的能力,不必適用死刑,使用監禁的刑罰即可實現預防犯罪的目的。

第三如果尚未觸犯刑律,屬於一般的治安案件,對於70週歲以上的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但警告和罰款的處罰仍然可以適用。

需要注意的是,拘留只是不執行而已,公安部門仍然可以做出處罰決定。治安處罰寬宥的年齡比刑法低了5週歲,這是因為刑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更大,因此應當予以更嚴厲的規定。

俗話說:“有的老人越老越糊塗”,為了避免更多的意外發生,請家人多給予老人照顧,特別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我國法律對老年人犯罪從輕處罰,那麼從輕處罰的年齡界限是幾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