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生意越來越不好是爲啥?

如今,實體商家面臨租金上漲、人工成本增加和電商衝擊等經營困難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不過,隨著電商巨頭們將目光瞄準線上零售市場,再加上微商、網商的加入,實體店的經營處境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想要存活下來就更難了。

實體店生意越來越不好是為啥?

1、人工成本10年上漲5倍,零售巨頭“扛不住”紛紛倒下

此前,上海有一份課題組的研究報告顯示,上海商業企業的租金、人工、水電、物流等經營成本持續上漲,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分別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銷售毛利幾乎沒有增加,最後導致一大批內外資企業關閉門店。

2016年上半年,曾有一份零售企業的“關門名單”流出,似乎映證了上述說法:樂購把在內地經營的135家門店賣給了華潤;家樂福2015年在中國關店數量超過15家;萬達百貨2015年關店46家;香奈兒中國門店數由高峰期的22家減半為11家;Burberry在2015年關閉10家中國店.......

人工、租金成本上漲速度驚人也是實體店難以經營的一個重要原因。據國際諮詢巨頭德勤的調查,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很早之前,中國商務部也有過表示,在內貿流通領域,店鋪租金佔實體店經營成本約30%,而近年來實體店鋪租金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約為銷售額平均增速的2倍,對實體店經營造成了很大壓力。(注:勞動力成本不僅包括工資,還包括福利基金、保險金和公積金等)

實體店生意越來越不好是為啥?

2、電商搶佔大量實體消費,實體巨頭被迫轉型“求生”

不得不提的還有,電子商務搶佔了實體商鋪的“風頭”。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全國網上零售額7.1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在消費需求一定的情況下,能在網上解決自然就減少了去線下門店的頻率,那麼實體門店的銷售額自然被擠佔。

其實,不要說普通商鋪,連擁有大量實體店的品牌都因為成本增高和銷售量下滑等因素的影響而大量撤櫃或者轉型,比如傳統電器零售巨頭國美,現在的銷售收入已不足老對手蘇寧的一半,2017年國美電器已更名為國美零售,向外界傳達了轉型新零售的意圖。

實體店生意越來越不好是為啥?

隨著消費的升級,顧客更多考慮服務體驗和商品品質,不僅像永輝超市、大潤發、天虹這樣的傳統零售巨頭選擇加入到新零售的熱潮中,連阿里巴巴、京東、小米等電商巨頭也不例外,這無疑會加劇實體店鋪之間的競爭,從而淘汰一部分商家出去,其他人想進來也會顧慮甚多。換個角度來看,傳統零售業如果不改變,積極擁抱變化,那麼關店倒閉將成為常態。(小編偷偷告訴你:上吉屋網廣元站看房優惠多多)

瞭解更多樓盤請上吉屋網廣元站,一分鐘買到所需,一小時看遍廣元。

房產買賣有難題,隨時可找廣元吉屋;

實體店生意越來越不好是為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