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不是因爲不夠堅強

抑鬱,不是因為不夠堅強

01

父母從老家來,總是免不了要閒話家常。話題圍繞熟人展開,不經意間,母親問起,是否還記得林叔叔一家。

在腦海裡搜索了一下,便想起來。林叔叔是父親的同事,大家住在一個小區裡,前兩年母親摔了一跤,腿腳不便時,還承蒙他們照顧。

他們家的女兒,前幾個月自殺。母親說。

印象中林叔叔家的獨生女是一個禮貌懂事的小姑娘,按說應該正在讀大學,驟然聽到她自殺的消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抑鬱症。果然,母親的話證實了我的想法。

畢竟是別人的家事,具體的情況母親瞭解得也不那麼詳盡,只是聽說,小姑娘考入廣州的一所大學就讀,但成績卻一直不理想,或許是因為獨在異鄉,性格內向,許多情緒無從排解,竟患上了抑鬱症。大約病情比較嚴重,且有自殺傾向,學校通知家長將孩子接回家調養治療,不想,幾個月前,她從網上買了碳,趁父母上班在家中燒炭自殺。據說,女孩的同學從她的朋友圈發現異樣,輾轉聯繫到她的父母,但當他們趕回家時,為時已晚。

母親感慨了一番之後,又下了個結論:現在的小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實在太差了。

我明白母親的意思,他們那一代人,經歷過社會的大變革,也遭受過貧窮、飢餓的折磨,所以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因為這樣或那樣在他們看起來很普通的挫折而抑鬱,甚至放棄生命。

把抑鬱歸咎為內心不夠強大,不夠堅強,相信有不少對抑鬱症不瞭解的人會這樣想,因而我們也常常會聽到有人說:你連死都不怕,難道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嗎?

人和人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人生觀,有不同的對待事物的認知,不能簡單地用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置換。

不是親歷者,我們很難知道抑鬱症患者到底經歷了什麼,生活在怎樣的掙扎之中,所以,最好不要輕易地下結論。當我們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抑鬱症患者,只會加重他們的抑鬱。而被誤解,很多時候是抑鬱症患者選擇死亡的推手。

02

我有一個朋友,語言天賦強大,精通多國語言,按說應該成為人生贏家。

但年紀輕輕因為血管瘤做了兩次開顱手術,數度徘徊在生死邊緣。每一次上手術檯的時候,他都做好了下不來的準備。恐怕沒有人能說他不夠堅強,然而,他也曾經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也曾經選擇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因為身體的原因,無法出門工作,無法像普通人一樣戀愛,無法去旅行,看遍大好河山,每多看見一次日出都是上天的恩賜……設身處地,以他這樣的經歷,不抑鬱得需要多堅強。

好在他總算是經受住了命運的考驗。

為了走出抑鬱,他一度沉溺於各種秒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一些不錯的東西,及時行樂,和他自己的生命狀態十分相似,他自己每天早上睜開眼,還能呼吸,就是從上帝的手中完成了一次秒殺。

他勇敢地向父母出櫃,表明了自己的性向,說出內心深處的秘密之後,他從此卸下了一個重負。

雖然不能外出,雖然腦內的血管瘤像不定時的炸彈,但這並不影響他的語言天賦,他開始做翻譯稿,收入遠遠超過許多上班族。

他說他感謝接受了自己性向的父母,感謝介紹翻譯工作給他做的朋友,也感謝那個沒有放棄的自己。

確定自己還有價值,找到生活的樂趣,對他而言是對抗抑鬱的良藥,這與堅強與否並不正相關。

內心世界是私密的,我們很難從一個人的臉上判斷他是否真正快樂,正如一位網易雲音樂的網友在評論中說的那樣:你永遠不知道笑著的抑鬱症患者心裡早已下起傾盆大雨。

尤其是那些看似堅強的人,或者堅硬的外殼只是為了保護柔軟的內裡。

03

NBA著名球星德羅贊也是一位抑鬱症患者,他在球場上風光無限,卻也曾經在推特上寫下:"抑鬱,是我輸了"的消極之言。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無論我們看上去多麼無堅不摧,到頭來,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會有感覺,有時候,那會擊敗你,彷彿整個世界的重量都壓在你身上。"

是籃球幫助這位球星抵抗抑鬱,而這恐怕是一條漫長、曲折而又艱難的路,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抑鬱這頭怪獸會在什麼時候殺一個回馬槍。

我們應當走出誤區——抑鬱症不是悲觀低落的情緒,也不是故作姿態的矯情,而是一種病。這種病有著複雜的成因,甚至包括了遺傳、神經內分泌等方面。

抑鬱的對立面不是快樂,因為對抑鬱症患者而言,也沒有不快樂,他們只是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興趣,包括好的與壞的。

沒有經歷過抑鬱,也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可能無法給予那些飽受抑鬱症折磨的人們真正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幫助。但作為他人生命的旁觀者,我們至少應該對抑鬱症有一個相對正確的認識。

我們也應該達成這樣的一個共識:每一個跟抑鬱鬥爭的人,可能比你們都要堅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