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1878 年的春天,梵高迎來了他 25 歲的生日。當他回顧自己的人生時,他發現,除了那些坎坷經歷中,平凡而低微的事業外,他竟然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東西。如果按照傳統意義上中產階級的標準而言,他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梵高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他先是在海牙的一個專賣藝術作品的店裡工作,然後去了倫敦和巴黎,但自始至終都沒能改變他害羞笨拙的本性。事實上,他也不喜歡自己的這份職業,於是在 1876 年,他毫無意外的被解僱了。

在 1878 年,也就是在 25 歲生日之後的幾個月,他前往布魯塞爾,加入了傳教士的速成班。可即使是這樣,他仍然無心學習。三個月之後,他因為學業不達標,被禁止參加上課。

梵高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但梵高對宗教,卻仍然堅定地充滿熱情,他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份傳教士的工作。於是在 1878 年的年末,他動身前往波里納日(比利時城市)沒落的煤礦開採地區,然後到達比利時西部城市蒙斯,決心以一個傳道士的身份融入工人階級。

梵高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梵高在那裡一直待到 1880 年的 10 月,然後回到了布魯塞爾。雖然最後他想要成為一位傳道士的願望,仍未能如願以償,但是就一個重要層面而言,是波里納日成就了梵高。因為正是在這裡,梵高被自己善良的弟弟提奧所鼓舞,做出了要成為藝術家的決定。

令人吃驚的是,波里納日似乎為他今後十年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基調,他一直痴迷於此類主題。直到 1890 的夏天,他舉起手槍擊中了自己的胸膛。

梵高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在 1879 年的 7月 ,也就是到達波里納日的半年之後,他又遇到了另一個難題,他作為傳道士的職業被官方終止了,他也因此陷入了自我懷疑的危機。

梵高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不過,正是處於這一人生低谷時,26 歲的梵高開始嘗試作畫。他的宗教熱情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他對於繪圖練習的專注。

那麼,梵高究竟在波里納日經歷了什麼,能讓他倍受啟發,最終成為了一名藝術家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工人階級礦工的同情。

梵高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人生第一次,中產階段的梵高與貧窮的工人們成了朋友",波里納日的館長說道,"那裡的人們窮困潦倒,目不識丁,他們的工作非常艱難而危險。但對於梵高來說,在當地人簡單的生活方式中,蘊含著某種更大的真理"。

梵高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除了這種對於日常生活和鄉間貧民的普遍關懷之外,梵高的作品中還有其他特殊的主題,也是波里納日留給他的烙印。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在波里納日,我頭一次開始從自然中汲取靈感。

梵高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梵高和改變藝術史的決定:在波里納日的故事

遺憾的是,梵高在波里納日時期的作品留存下來的並不多。在他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梵高承認是自己毀掉了那一時期的大多數作品。

也許梵高是覺得那些作品還太過生澀,也許他是不願想起那段迷茫的日子。當時的他還在尋找著自己的風格和藝術話語。

然而對梵高來說,他在波里納日的生活,造就了他的藝術,因為這為他成為畫家打下了基礎。梵高在波里納日的早期生涯中最出彩的事,就是他做出了他將為之奮鬥一生的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