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我不是藥神》是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

《我不是藥神》,一部未映先火的電影,沒有小鮮肉、小花旦的出現,沒有大名鼎鼎的導演,沒有浪漫美好的劇情,更不是"流量"的必需品,一部直戳社會痛點的現實題材電影,就這樣火了。

很多人流下了眼淚,為這個故事哀痛的同時,不少人也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某種希望,那種根植於這片土地之上,注視眾生的悲辛與堅韌,叩問人性與良知的電影,在消失很久之後,終於又出現了。

為什麼說《我不是藥神》是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

有的觀眾在看完《我不是藥神》之後說,彷彿看到了國外某些同類題材電影的影子,它好像是中國版的《辛德勒的名單》。事實上,這類前半段聚焦小人物求生存的生活喜劇風,後段轉為沉重的社會悲劇與人性救贖的好電影還是有很多的。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這部電影無論是在題材上還是背景上都與《我不是藥神》非常相似。它是根據羅恩·伍德魯夫的真實經歷改編,同樣是一個關於絕症患者努力求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抗爭的故事。

該片講述了一位艾滋病晚期的中年男子,被告知只剩下30天的生命,他所服用的藥劑是當時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唯一合法批准上市的一種艾滋病治療藥物,但遺憾的是這藥物使他的病情惡化的更快。

為什麼說《我不是藥神》是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

為了能夠活下去,他開始研究各類未受當局批准的抗艾滋病藥物和替代療法,甚至非法走私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種抗艾滋病病藥物。不少病人找到了羅恩所在的醫院,並寄希望於羅恩能找到其他藥物以及更有效的治療方式,為此他要與病魔、專利機構、藥商進行周旋抗爭。

《辛德勒的名單》

看過《我不是藥神》的觀眾之所以會從中看到《辛德勒的名單》的影子,並不是因為它們的電影表達手法有什麼共同之處,而是它們的現實意義有著殊途同歸的意思。

影片中的主角們都不是英雄,也都絕非一清二白的"好人",但在故事行進的過程中,這些被生活異化和扭曲的人,最終被激發出純良的一面,實現自我救贖與懺悔,從而撫慰世間的公義和人心。

為什麼說《我不是藥神》是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是以二戰為背景,講述的是主人公辛德勒從一個不折不扣的剝削者變成救贖者的故事。作為一個德國人,作為一個納粹分子,在戰爭裡,逾越偏見,逾越利益,逾越種族,逾越生命的危險,力所能及拯救了人的生命。他的人性在殺戮中被激發,經歷了轉變的掙扎,但是最終,在大義面前,他選擇愛,選擇善,選擇生命至上,選擇生命平等。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數千位病友目送押送程勇的囚車,這段彷彿是在向《辛德勒的名單》致敬,因為在《辛德勒的名單》影片最後,獲救的猶太人自發的為即將逃亡的辛德勒送行。

《辯護人》

除了以上兩部電影之外,韓國電影《辯護人》也是備受內地影迷推崇的一部電影,該影片是以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年輕時的經歷為藍本,以1981年發生在釜山的一起史稱"釜林事件"的政治司法案件為背景,講述了稅務律師宋佑碩為震驚全國的"釜林事件"受害學生進行人權辯護的故事。

為什麼說《我不是藥神》是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

影片主人公宋佑碩高中畢業,既沒錢又沒背景,於是考了律師執照以此謀生。憑藉一腔熱情和個人努力當上了稅務律師,成立了個人事務所,打著"守護客戶錢財"的口號到處散發名片招攬生意。

他經常光顧一家七年前曾經蹭飯吃的小飯館。一天,小飯館突然關張,主人順愛的兒子鎮宇不明原因的被關進了監獄。前往探視的宋佑碩看到遍體鱗傷的鎮宇,感到震驚。受順愛的請託,宋佑碩在經歷了一番思想鬥爭後,決定為鎮宇做一次辯護。

回觀中國,此類影片讓我們等了太久太久。儘管《我不是藥神》所採用的戲劇結構、人物曲線和社會現實主題並非具有獨創性,同時在衝突面上也做出了一些迴避,但畢竟這是實實在在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屬於我們本土電影人的作品。

這種題材,能拍出來、能放出來,便已是勝利。

想了解更多關於精彩電影的評析嗎?想學習更多關於電影的知識嗎?歡迎來到蜻蜓FM收聽《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讓大師帶我們在電影世界中遨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