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山|古茶山中有王后

西雙版納十二古茶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優質普洱茶的發祥地和原產地,分佈在瀾滄江兩岸,所以又有江內六山、江外六山的說法。而江內六山中的易武茶山,因其面積之大、產茶之多而聞名遐邇,素有“茶後”之美譽。

“茶後”之源

“易武”一詞源於傣語,意為美女蛇居住的地方,“茶山中有一花蛇洞,故名曰‘易武’”。作為雲南著名的古茶區,易武茶山在普洱茶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易武種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在此種茶。作為貢茶鄉,易武所出產的普洱茶在清朝時便“瑞貢天朝”。

至清道光年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漸衰退之際,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為古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生產地和茶馬古道之源頭,從而開創了普洱茶的易武時代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易武也成為了普洱茶史的一個轉折點。那個時候的易武茶區,山山有茶園,從六大茶山中脫穎而出,聲名遠播。[1]

易武山|古茶山中有王后

“茶後”之裳

易武古鎮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西北,位於六大茶山的東部,緊靠中老邊境,因海拔差異大,氣候呈立體型,土地肥沃、溫熱多雨的生態環境亦極利於茶樹生長。[2]

易武茶山的面積約750平方公里,現已查明的古茶樹約7000多畝,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曾有“六大茶山易武佔一山半”的說法。因面積較大,也有人將易武茶山稱為易武茶區。

易武茶山的古茶樹種群較為單純,大都屬普洱茶種,較有代表性的古茶樹有:易武村落水洞——高10.33米、基圍1.32米、樹齡約七百多年的茶王樹;易武村銅箐河——高14.52米,基圍1.8米、樹齡約四百多年的大茶樹。

此外,落水洞、颳風寨、橋頭村等地都生長著大茶樹,樹齡數百年,基莖圍140~160釐米不等,樹高達23米左右,小片成林。[3]

易武山|古茶山中有王后

成片的茶園成為易武古鎮最華美的衣裳,靜待其享譽天下。

“茶後”之韻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歷史底蘊,甚至華美的茶園衣裳,毫無疑問是易武存活至今、並遠近聞名的三大法寶,但其作為“茶後”的韻味,或言其根本緣由,則是因為易武山頭出的茶口感細膩,像溫柔的皇后。以下介紹三種易武古茶:麻黑茶、落水洞茶、高山寨茶。

麻黑茶

麻黑是易武著名的茶山之一,麻黑茶是易武茶價的風向標。易武幾大山頭出產的茶料歷來受到普洱茶迷的青睞,而麻黑又是易武中最具韻味的茶。

易武山|古茶山中有王后

茶品以香韻沉穩,濃郁的蜜香,陰柔細膩為易武茶的標榜。

特點:湯糯、柔、清、雅,花果香,蜜香;早春香氣極好留杯時間長,湯色油光透亮,口感寬廣飽滿,柔中帶剛,綿密,細膩,韻致精深。

落水洞茶

落水洞茶屬於矮化的古樹茶,植被較茂密,生態茶園的很多大樹茶是縱向生長。

易武山|古茶山中有王后

特點:樹型喬木,葉水平狀著生,葉呈典型的條索狀,葉脈10對,芽葉色澤綠、茸毛多,適制紅綠茶、普洱茶。湯糯、柔、清、雅,花果香,屬於香氣高揚、湯水柔和、刺激性較低的茶品,同冰島、班章相比苦底沒有那麼強。

高山寨茶

易武雖已有1700於年曆史,但在易武扮演重要角色的卻是外來商人,高山寨的人則是易武最早的原著民之一。此處茶樹樹齡100多年,屬喬木型,葉大而肥厚,長年不修枝,不使用任何肥料,茶葉是有機生態茶。

易武山|古茶山中有王后

特點:湯色金黃,香氣濃郁,入口比較滑潤,回甘快,十分耐泡,且該地的茶葉有很高儲存價值和收藏價值。

除以上三種古茶之外,易武古茶還有颳風寨、丁家寨、三合社茶等,這些古茶使易武不僅具備了茶後之形,更是增添了其“後”之韻——細膩溫柔。

[1]《西雙版納十二座著名古茶山一易武山》茶山歷史、古茶特點,新浪博客

[2]《易武古茶山——易武古茶山介紹》地理概況,中國普洱茶網

[3]《一篇文章搞懂易武茶區的山頭普洱茶》茶園、茶樹,360doc個人圖書館

[4]《西雙版納十二古茶山之易武(漫撒)古茶山(圖文詳解)》,說茶網

版權說明:本文稿系麒龍茶典獨家首發的稿件,如需轉載,請標明文章出自「麒龍茶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