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糖漿美國走紅後,中醫藥「出走」之路兩會再受熱議

一場肆虐美國的流感,讓一款在中國銷售多年的止咳糖漿,在美國一夜走紅。這場意外走紅,也引發了不少國內網友的關注和熱議。其實,據小編了解,早在此次走紅之前,中醫早就紅遍全世界了好嗎?

“中醫粉”早已遍佈全球

據小編了解,在日本、韓國、美國,乃至歐洲的大部分發達國家中,中醫藥的呼聲一直很高。

在日本,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人就開始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還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多達幾百個漢方藥。如今,80%的日本醫師都會給病人開具漢方藥,從事漢方的醫師也超過10萬人。

而在韓國,中醫師是最受人尊敬的職業之一,其平均收入超過了西醫所有下屬分科醫生的收入。

止咳糖漿美國走紅後,中醫藥“出走”之路兩會再受熱議

美國人對中醫的狂熱就更不必說了,據調查,每10個美國成年人中,就有1人接受過針灸治療,在這些人中,又有21%的人除了針灸,還同時使用過中藥、推拿、按摩等方法來治病。不少娛樂圈明星,更是中醫鐵粉,當紅歌手水果姐姐Katy Perry曾在自己的Twitter頁面上不止一次的po出自己在拔火罐以及扎針灸的照片。游泳冠軍菲爾普斯更是直言整個游泳隊都鍾愛拔火罐。

“出走”之路困難重重

在本屆兩會上,有代表談到止咳糖漿在美走紅一事時表示:“中國還有很多很好的中醫藥產品,走出國門的不應只是一款糖漿。”

中醫起源並發展已有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經典方成千上萬。然而當這些凝聚了無數先賢的經典藥方被開發成中成藥之後,卻大多止步國內,無緣國際市場。在歷屆兩會上,中醫藥走出去話題,被數度提及。

然而,儘管國際上對我們的中醫有效性高度認可,但距離中醫藥真正‘走出去’,仍需時日。春江水暖鴨先知,對於走出去的艱難,感觸最深的莫過於國內的中醫藥企業。據稱,一款產品要走向世界,必須先得到美國食物和藥物管理局的許可:FDA認證。然而,這項認證是不少國內中醫藥企業的噩夢。

止咳糖漿美國走紅後,中醫藥“出走”之路兩會再受熱議

首先,目前的FDA評審體系要求藥品化學成分清楚,並且成分用量療效之間的關係明確,但一味中藥中的成分很多很複雜,更無確切的實驗數據支撐,由此可見,這套評審體系,並不適合中成藥。此外,申請認證需要對產品進行三期臨床前研究,僅此一項要求,便淘汰了不少產品。

除去外部因素,單獨審視國內中醫藥產業時,一個突出問題是:國內藥企科研投入普遍不足。造成這個現狀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由於靠市場營銷可以獲得較高利潤,使得不少企業缺乏研發熱情,大中型企業設置科研機構的比重僅為50%左右。此外,國內科研創新平臺較分散,協同不夠。目前國內沒有一個針對中醫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已有的中藥或天然藥物科技創新平臺數量也不足,分佈不均衡,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反觀國外市場,不少歐美國家的藥企,正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力圖在中醫藥產業搶佔先機。由於國內企業缺乏專利意識,產品研發速度又跟不上,不少盛行於國內的藥方還來不及開發成產品,已經被外國企業搶注。在國際市場的倒逼下,國內藥企正在逐步覺醒。

重金研發,著力創新,江中集團率先垂範

以江中集團為例,前身是江西中醫藥大學校辦工廠,江中對於科研的一絲不苟,始終頗有學院派風範。據瞭解,江中集團擁有4個國家級研發平臺——中藥固體制劑製造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研發中心、創新藥物與節能降耗製藥設備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航天營養與食品工程重點實驗室。每年,江中集團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佔銷售收入的4%以上。

止咳糖漿美國走紅後,中醫藥“出走”之路兩會再受熱議

位於江中藥谷的研發中心

正是嚴謹的科研態度,讓一向默默無聞的江中集團,在數年間生產了不少爆品:江中健胃消食片一直穩據國內健胃消食片市場的半壁江山;草珊瑚含片,則是家喻戶曉的清咽良藥。

在創新領域,江中集團下足了功夫,2013年,江中集團進軍食療,立志滿足中國人不吃藥也能治病的願望。用食物的偏性治病,這是中醫所特有的理論。同年,江中集團推出猴姑餅乾,該產品開創性的在餅乾中加入了足量的猴頭菇幹品,讓中醫養胃這個複雜的事變得像“吃餅乾”一樣簡單。上市不足一年,猴姑餅乾銷量突破10億元,為江中打響了食療領域的第一炮。

止咳糖漿美國走紅後,中醫藥“出走”之路兩會再受熱議

2016年10月江中集團繼續沿襲此路,推出了第二款養胃食療產品:江中猴姑米稀,這次,江中瞄準了白領的早餐餐桌。猴姑米稀的原始配方源自一款調理脾胃經典方,包含人參(人工種植)、山藥、蓮子、薏苡仁、茯苓、白扁豆、砂仁、甘草、橘皮、桔梗十種對胃好的藥食兩用原料,輔以燕麥、粳米精製而成。熟化的米稀,經過85度左右開水的簡單沖泡,短短几秒鐘即可食用!方便又兼顧健康,江中猴姑米稀精確的切中了忙碌的白領一組的要害,上市一年再次爆紅。

在研發同時,本著為消費者負責的態度,江中集團還一直堅持對產品做臨床觀察,猴姑餅乾做了三年多,猴姑米稀做了近一年,積累了大量實驗數據。江中集團科研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法規並沒有要求食品做臨床,我們是自己要求自己的,做食療我們是非常認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