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自治区60大庆」一个80后眼中的兴泾镇变迁

「喜迎自治区60大庆」一个80后眼中的兴泾镇变迁

点击上方“西夏发布” 可以订阅哦!

「喜迎自治区60大庆」一个80后眼中的兴泾镇变迁
「喜迎自治区60大庆」一个80后眼中的兴泾镇变迁

“这26年,兴泾镇人的生活在各方面都变好了,将来也会越来越好。”在摆放着西夏区创业带头人奖牌的办公室里,33岁的赵军笃定地对记者说道。

从西吉到西沙窝

响应政府号召,1992年,赵军一家5口从西吉县搬迁到了现在的西夏区兴泾镇。当时,赵军年仅7岁。关于老家,赵军的记忆大多模糊,唯独对老家的水和路印象深刻。“在老家吃水特别困难,我家住在山梁上,要走10多分钟的山路到山下去挑水。我也常常提着小桶,跟父母一块去挑水。不下雨还稍好点,一下雨路特别难走,有窄又泥。”赵军说。

然而,搬迁到兴泾镇的最初几年,赵军一家并不适应。兴泾镇也是一副贫穷的样子,一码的平房被沙子包围着,通往城里的路是煤渣路,路的两边也是沙堆,而赵军一家居住的房屋也和老家一样,是土房子。“所以当时许多人都叫这里‘西沙窝’。”赵军说。

赵军回忆,家人很少进城,所有的生活所需都依赖于供销社。赵军当作笑话给记者讲了一段往事,有次父亲去南门买东西,买完准备坐公交车,他见到公交车就挥手拦车,但拦了很久却没有一辆公交车停下。后来,路过的一位老爷子告诉父亲,坐公交车要到公交车站,父亲这才摸着了头脑。

修路+政策扶持,收入涨起来

“2000年左右,我家这儿发展起来了。”赵军觉得,兴泾镇能迎来发展,一方面因为路,另一方面因为好政策。

赵军说当时的路虽然不如现在的路宽阔,但是镇上的主要道路都变成了柏油马路。有了路,出镇进镇的人多了,就业来了,信息来了,商机也来了。与此同时,各种惠民政策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就拿赵军家来说,2003年,赵军成为兴泾镇回民中学第一批考入银川一中的学生,高中阶段他享受了许多减免政策。2004年左右,兴泾镇农贸市场建成,他家开始在市场内卖调料,政府取消了摊位费。

“农贸市场刚建成的时候,只有市场中间有人摆摊。现在市场都摆不下了,前两年镇政府又在老市场南边1公里的地方建了个新市场,节假日还有不少城里人来兴泾镇买东西。”在赵军看来,市场的“扩展”以及市场周围遍布的商户,足以说明兴泾镇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年上半年,兴泾镇农民劳务输出收入6312.58万元,农民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820.56元。

其实,变化的远不止收入,还有居住条件、环境、发展前景等。赵军告诉记者,镇上的许多人都住进了楼房,而离农贸市场500米左右的小公园马上就要建成了,而重点项目国际陆港小镇项目初现雏形。

返乡创业未来可期

2010年赵军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一年多后,他辞去工作回到兴泾镇创业。

走进兴泾镇农贸市场,你一眼就能看到一个名叫大不同的超市。这家超市1200平方米,有上万种商品,因为物美价廉,不仅成为兴泾镇人的购物地,也吸引着闽宁镇等地的人们前来购物。而他的主人就是赵军。

赵军创业的钱是七拼八凑凑起来的,20多个亲戚借给了他50万元,自己又贷款30万元。“如果不是生活水平变好了,亲戚也不可能有闲钱借给我创业。”赵军说。和许多创业者一样,赵军也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初期,那个时候他最大的阻力来自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大不同超市是兴泾镇第一家超市,习惯了在商店购物的人们进了超市感到无所适从,比如他们不知道要到哪儿称东西,要找谁交钱。不习惯导致客流量少,越少越没人,有些人掀开门帘看见没人转身就走。于是,赵军和妻子把摊子摆到店外,用大喇叭吸引客户,同时降低商品价格。第二年,生意火了起来。

“其实从这几年镇上人的消费水平也能看出来,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以前大家注重价格,现在大家更注重品质。”说到自己的未来,赵军说他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他想继续经营好自己的超市,为周围群众提供更多生活上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