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被逼做外賣了,但到店體驗才是它的優勢所在

8月2日,星巴克和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以“將移動商務融入核心業務”。合作內容涉及阿里多個部門,除了之前就有的天貓旗艦店星享卡售賣,支持支付寶買單之外,還加入了餓了麼外賣配送咖啡,以及與盒馬鮮生打造“外送星廚”等。

如果簡單的概括這次合作為星巴克帶來了什麼,那毫無疑問就是“外送”。憑藉開發外賣市場,星巴克將和單純做咖啡外賣的連咖啡、瑞幸等挑戰者正面交鋒。

外送並不是,也不會成為對星巴克有利的競爭因素。一直以來,星巴克都以在自己的實體店——咖啡館內完成消費和交互作為最大賣點,同時在餐飲行業中最早引入並踐行了“第三空間”的理論。

星巴克中國選擇在這個時候切入外賣,唯一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有錢有閒到店消費,以享受這個“第三空間”的目標用戶,現在越來越少了。這可能是一個迫不得已的決定。

一、星巴克外送在品質和價格上都不佔優

與阿里巴巴的這一合作,是星巴克榮休CEO舒爾茨留下的最後一份遺產,同時也是在星巴克最近一份財報顯示中國區利潤率下降7.6%的背景下宣佈的。

經過包含星巴克在內的多家企業的共同教育,中國咖啡/茶飲市場目前已經走向成熟,咖啡堂食和外帶業務都有不少新的競爭者出現。

到店消費方面,除Costa、漫咖啡等之外也有大量的小型非連鎖店鋪,帶有濃郁的個人特色;而外送方面以更早與外賣平臺開展合作的麥當勞/肯德基、全家、連咖啡和瑞幸等作為代表。

星巴克是到店消費咖啡的最典型代表,門店體驗做得也遠遠好過其他對手,但在非到店消費的產品線方面基本上屬於“放養”狀態。

排除美團、餓了麼、閃送等非官方的“代跑腿”型的購買,那麼星巴克在店外銷售的咖啡產品,就包括速溶咖啡/茶包、咖啡豆、罐裝/瓶裝咖啡飲品等。

顯然,上述這些產品在市場上沒有一個是佔支配優勢的:雀巢、illy、統一、可口可樂、UCC以及眾多國內茶葉品牌都比星巴克牌子做得更好。

星巴克今年早些時候跟雀巢簽訂了全球協議,讓它們代工星巴克品牌咖啡豆、咖啡粉,而此前中國市場也有和康師傅合作的罐裝/瓶裝飲料在超市上架。因此,可以說這些周邊產品本來也不是星巴克的開發重點。

而在外送手衝咖啡方面,單論產品品質,瑞幸、連咖啡們和星巴克的差距已經沒那麼大了。有虎嗅作者發起一個小調查,問如果是外賣還願不願意選星巴克,選擇“不會,如果是外賣不值這個價”的人數更多。

至於價格方面,外送帶來的優惠幅度必然有限。瑞幸和連咖啡首先是因為純粹做外送節省了成本,加上打價格戰,這才具有了今天的市場地位。星巴克不可能完全跟隨價格戰,甚至動不動就免費送咖啡。

幾個月前,瑞幸咖啡來勢洶洶地宣稱要打破星巴克的霸主地位,儘管當時星巴克以風輕雲淡的口氣回覆,稱並不將其視作威脅,但是無法避免人們總是將兩者作比較。

對行業老大喊話,以確定自己行業老二的地位,這種“定位”方法早已寫入教科書,但真要實現還得是拼實力加運氣。

二、外送奪走了星巴克最具優勢的到店體驗

更糟的是,外送將讓星巴克更大一部分的比較優勢變得完全無法展現。這就是

到店消費時,顧客所感受到的場景和服務兩方面的完整體驗

為了強調其咖啡館在空間層面的意義,星巴克特意將全國範圍內做的最有創意的咖啡館室內設計選了出來,並且陳列在官方網站上。

“‘第三空間’承載著星巴克門店設計的理念。 我們的門店充滿生機,是因為我們使用真材實料,營造溫暖色調的溫馨環境。 經典元素以現代風格呈現,以此向過去致敬並持續推進未來。 以咖啡為本,從大自然中汲取色彩的靈感, 紋路、圖案來展現本源和細節,我們不惜保留匠心的微瑕。 以樂觀的視角,來頌揚我們的歷史傳承。”

行走或駐足於這些藝術品一般的門店內,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而如果搭配上專業的店員服務那就更完美了。

星巴克的一部分門店屬於“星巴克臻選”系列,提供的特殊咖啡產品,一般都要將製作過程呈現在顧客眼前,穿黑圍裙的“咖啡大師”以手衝方式來煮制咖啡,向顧客講解咖啡的歷史故事和風味特點,以至於開設咖啡教室等內容,都是無法在外送產品中呈現的。

即使在普通星巴克店鋪中,綠圍裙店員們受到統一標準化的培訓,也會嚴格執行星巴克的服務章程,定期進社區,開課程,豐富店鋪帶來的咖啡文化。

航通社作者曾在河北燕郊的一家星巴克門店,度過一個工作日的上午。燕郊是典型的“睡城”,所以店鋪空空蕩蕩,店員甚至連洗腦循環的背景音樂都沒開。

但是在店中,有一個看起來像是喝醉了酒的人,在跟店員探討說,他走過很多的地方,喝過據稱是最好的咖啡,並且說他能評判各種咖啡豆的不同。他的聲音大到旁人只能戴上耳機。

跟真正喜愛咖啡的人,或者廣義上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相互交流,可能是作為星巴克“夥伴”的一種獨特的樂趣。

星巴克是一個有情懷的牌子,這種情懷常被受過系統培訓的星巴克“夥伴”們記住,並且指引他們的職場甚至人生。

用類似的專業化態度來感染員工的還有一個例子,就是Apple Store。蘋果店也在中國走過了十年光景,最近航通社就看到,有文章詳述前員工對這段職業生涯的一些珍貴的感想,可能和星巴克基層員工的感受是不謀而合的。

經過這種在正規的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工作的洗禮,店員在其中工作,並不僅僅是為了賺取工資,還有一種使命感,和家人般的歸屬感在裡面。

所以,如果咖啡店們試圖以門店體驗為指標,跟星巴克展開競爭的話,很難勝過星巴克全球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文化積澱。

在中國市場,咖啡外賣是在星巴克既已確定的模式之外,重新開闢了一個新的賽道來競爭。這使得星巴克在線下門店體驗方面的積累,某種程度上會變得毫無意義。

三、有錢消費的不能久留,呆在店裡的都不怎麼消費

星巴克培訓員工時有一個規矩叫“從不拒絕”(Just say yes)。像是跟上文提到的那位侃侃而談的老哥對話,就是這個“從不拒絕”的一部分。

在中國,這條規矩讓星巴克“夥伴”們額外承受了一些煩惱。一些門店開得距離老人社區太近,被當成了“棋牌室”和“相親角”。老人們就拿保溫杯接上一小杯最便宜的美式,就那麼呆一下午。

即便如此,星巴克並不想驅趕他們。你可以從很多遊記、攻略上發現,跟Costa、太平洋咖啡等對手相比,星巴克可能是唯一一個真的允許你就是進來坐著,而不消費的店鋪。

開咖啡館不是做慈善,所以讓這個“第三空間”客似雲來,長久紅火下去的前提,是它可以穩定地貢獻營收。換句話說,要有足夠多的人是在門店完成消費的。

然而星巴克允許一些顧客以很低的成本長時間佔據座位,無疑影響了“翻檯率”,雖然在非黃金時段能充實門面,但到高峰期又可能會讓一些原本想進店消費的人望而卻步。

長久以來,有眾多的放鬆小憩、朋友聚會、戀人相處、討價還價等等,太多的故事在星巴克的場地中上演。

星巴克在1999年進入中國,擔任“第三空間”的角色到現在也不滿20年,接替了此前由麥當勞和肯德基這兩家“美式快餐店”承擔的任務。

對星巴克所擔當的“第三空間”職能,

中國人曾經是非常陌生的,但很快就懂得了怎樣去利用它。

除了老人們,星巴克也很適合把這裡當成自習室的學生,以及那些不想朝九晚五的自由職業者。

可能很少有公司團隊願意長期的把咖啡館當做辦公地點,但創業者和投資人交談則非常適合在咖啡館進行。這個需求在3-4年前曾經如此旺盛,以至於成立了星星點點的創業咖啡館。

但這陣風很快就吹過去了,那些超過需求建造的咖啡館很多又關掉了。經濟呈現出局部的回冷跡象,不管是網絡創業還是實體經濟,越來越少的人還能繼續自由職業地在外面“浪”,他們紛紛回到了格子間。

在星巴克前門北京坊旗艦店開業時,星巴克中國區CEO蔡德舜希望星巴克能夠成為一個顧客“從早上喝到晚上”的全天候空間:

“早上可以來喝一杯咖啡,下午來一杯茶,傍晚又可以來酒吧聚會。”

不過,北京坊旗艦店現在儼然成為一個觀光景點,即使是工作日的白天,排隊人龍也往往能達到二三十人。在隊伍末尾的話,需要等大概半個小時才能入場。等不及的人,大多也就是看看外景。

說句實在話就是,這個世界當中要正常上下班工作的人們太多了。他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擁有在“第三空間”長期停留的特權。

等到了飯點、節假日、景點、機場等大家扎堆來消費的場合,又是人潮擁擠,星巴克引以為傲的服務體驗必然大打折扣,甚至接待能力也會過飽和。

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騰飛是在過去3-4年開始的,公司將中國定義為美國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市場,一些創新產品和業態也是在中國做全球首發。

這種盛況之下,人們可能會忽略的一點是:外賣咖啡的風頭逐漸蓋過線下消費咖啡,恰好也就發生在最近1-2年。所以,星巴克在華利潤率多年來首次下滑,是發生在現在。

四、做外賣不是重點,還是為了改善實體店

有人從星巴克和阿里的合作內容中,會得出星巴克已經將一部分發展重心轉移到外賣上的結論。但是航通社認為,星巴克根本上希望進一步改善和發展的,依然是其長期具備優勢的線下體驗。

至於外賣的官方引入,一個是為了擠走非官方代購群體,防止連咖啡這樣從代買轉向自主品牌的戲碼重演,一個是為了分流上班高峰時段收銀臺過度擁擠的人流,讓更多潛在顧客有機會下單。

我們也可以從去年12月開業的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管窺阿里為星巴克實體店面帶來的體驗改進。這家店主要賣的產品除了咖啡,還有形形色色的麵包、點心。

這些點心旁邊都沒有價籤——打開手機淘寶的“掃一掃”可以查看所有烘焙產品的標價。利用手淘AR功能,顧客即使沒有店員陪同,也可以自行打開店內地圖導覽,探索咖啡吧檯、衝煮器具等每一處細節。

此外,使用支付寶掃碼付款後,可以在工坊裡邊“逛”邊等通知。咖啡製作完成,支付寶App會推送一條取餐提醒。

航通社原本預計,這種由阿里提供的新零售中臺,將會在全國範圍的門店內啟用,以升級原有的點餐、收銀、CRM等系統;同時星享卡(會員卡)可以進入支付寶的卡包,完全替代星巴克自有App。

不過,這些更順理成章的合作內容,卻沒有包含在本次披露的合作項目中。也許這是因為目前的合作只是一個開端,而有了這樣的合作關係之後,後續可以更充分的進行對接。

藉助手機提供的“自助服務”,顧客在實體店中等待的過程,以及和星巴克店員交流,參與咖啡課程的過程,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被“量產”,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真人店員陪同,也可以大大節約實體店鋪的人力支出。

而使用手機完成下單,取餐時在手機上提醒這樣的功能,則更有利於高峰時段分流顧客,起到的作用和外送是一樣的。在麥當勞和肯德基,手機點餐的應用已經可以看到很明顯的效果。

至於星享俱樂部會員制度,如果能和阿里旗下的“淘氣值”通兌,則更能讓一些執著於星巴克品牌的顧客粘著在星巴克的外送業務上。

星享卡積分第二年清零的規定,在國內眾多連鎖餐飲企業中顯得非常“奇葩”,亟待利用阿里成熟的會員體系加以改進。

星巴克尚未如麥當勞和肯德基一樣,被中資企業收購其中國分支。所以,星巴克在中國的本地化措施當然會有,但一些核心的氣質和思維,想來是不會變化的。這其中就包括堅持以線下作為主陣地。

確實,在實體店喝咖啡跟外送咖啡呈現出此消彼長的趨勢。但是在這背後喝咖啡的主要人群還是同一批人,以公司職員作為主力,且並沒有明顯萎縮。

就算這是一種“消費降級”,他們也不會給“新巴克”或者“星巴巴”任何機會——因為已經享受過的體驗是再也回不去的。瑞幸們能獲得增長的基本前提,是它們的品質至少和星巴克差距不明顯;而山寨咖啡並沒有獲得市場。

從這個角度來說,機會對星巴克始終存在。

也許,星巴克中國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慢慢等待,等待中國有更多的人能喝得起星巴克,並且將其當做生活的常態;等待著星巴克變成和麥當勞、肯德基一樣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的品牌,走進更多中國人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