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交際的人,如何更好的適應人情社會?

不愛交際的人,如何更好的適應人情社會?

圖源:甄嬛傳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但大部分人卻對人情世故四個字,又愛又恨。

不愛和領導打交道,見到和領導撒嬌賣萌的人,打心眼兒裡瞧不上。偶然與領導獨處卻絞盡腦汁想不出聊天話題時,心裡還真羨慕那些隨時都能和領導開玩笑的同事。

聽到要去應酬就頭疼。喝酒、講場面話、比拼段子……都不是強項,看人輕鬆 carry 全場甚至插科打諢間就搞定了客戶,簡直又鄙夷又服氣。

不愛交際的人,如何更好的適應人情社會?

圖源:讓子彈飛

其實,大家真實的內心 OS 是:有點喜歡人情世故帶來的某些便利,但是不甘心更不屑於為了這些便利違背自己的真實情感,變成圓滑世故的「老油條」。

知乎上就有很多這樣的發問:

請問怎樣在心機當道的人情世故中保持善良?

性情冷漠,不愛交際,不喜人情世故怎麼破?

隱含在這個問題背後的一個困擾可以翻譯為:如何去平衡人情世故和個人的真實情感,才能做到既不破壞社會關係,又能夠維持自己的坦誠和表裡如一?

要麼屈從,要麼高傲?

心理諮詢師 Steve Shi 認為,中國人的文化裡,情感表達都是很含蓄內斂,所以在人際交往中需要依賴一些套路。如果你反感這些人情世故中的套路,這很正常,因為沒有人喜歡言不由衷。但是脫離這些套路,我們就找不到其他的表達方式嗎?當然不是的。

他分享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場景,「比如在大飯局上敬酒,是一種表達敬意的方式,但是表達敬意有很多種方式。在一個人很多的飯局上,某個人提出的話題很容易被其他人插話或者跳轉到其他話題,這時候我會主動提示大家關注這個被岔開的話題。當我這麼做時,我明顯感覺到那個提話題的人眼睛發亮,說明他感到了來自我的重視和尊重。」

所以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人情世故和我們的真情實感衝突了,是我們對「人情世故」單調的理解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沒有人要求我們必須按套路出牌,是我們自己把人際關係理解成為了「要麼屈從,要麼高傲」這樣非黑即白的模式。

從另一個方面看,依賴套路就一定是屈從嗎?

知名時評人老梁在一次分享中提到,「我覺得那些每天都來問我,該如何與領導相處的人,你們不是不會來事兒,相反是太把它當回事兒了。

如果領導是愛看球,現在恰逢世界盃,你和他在休息時聊聊球,這難道不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兒?如果領導是個文藝青年,你手裡剛好有兩張話劇票沒空去,開口問問她想不想要,這又有什麼不好意思呢?

如果你有顧慮,只能說明自己太敏感,太急於撇清,這反而顯得不近人情。」

如何更好的適應這個人情社會?

擅長人情世故的人,總被認為情商高、會說話、會做人。但前者和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人情世故 = 人性 + 情誼 + 利益 + 經驗

會做人 = 圓滑

兩個詞的內涵不一樣。會做人只需要情商,而懂人情世故需要時間和閱歷積累。

如何在短時間內積累自己所沒有經歷的社會閱歷?知乎君推薦大家讀一本書:《增廣賢文》。

我們看到很多儒家的經典,包括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喊口號式的一些論斷,大體都是要讓你按照一個方向去怎麼樣做事做人。但儒家思想中的很多價值觀念,太過於把社會、把人性給理想化。

真誠、善良、謙虛、律己這些寶貴的品質可能並沒有辦法在一個人性複雜的江湖當中讓你遊刃有餘得拿捏「人情」

《增廣賢文》恰恰在承認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同時,正視人性和社會的醜陋與殘酷。幾千年來雖然社會不斷在變,人性是不怎麼變化的,任何時代的人都從中吸取養料。

它雖然直接露骨地指出人性的侷限,整體卻不讓人感到消極。雖然書中指出「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但仍然勸勉「為人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老梁認為,現代生活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其實在《增廣賢文》裡早已有了答案:

  • 如何克服「討好型人格」,自在做自己?
  • 怎麼和閨蜜保持恰當的距離,又如何提防身邊的小人?
  • 應該留在北上廣打拼,還是回到老家發展?
  • 人到中年,如何避免職場半坡?
  • 怎麼跳出「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