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圖像泛濫的資訊時代,繪畫真的已死嗎?

洞察:圖像氾濫的信息時代,繪畫真的已死嗎?

姜建忠

從時代的角度看藝術,這裡是磨時藝見。

7月中旬,“‘象外’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具象實驗工作室邀請展”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圓滿落幕,該展覽以上海美術學院藝術家為主體,試圖以多樣化的風格面貌呈現他們執著的學術堅持和深切的問題意識。作為上海美院具象實驗工作室的學術帶頭人的姜建忠,也在此期間接受媒體採訪,分享了自己對於國內繪畫創作境況的感觸。

洞察:圖像氾濫的信息時代,繪畫真的已死嗎?

姜建忠作品《白衣少女》

姜建忠表示,雖然隨著影像、3D、人工智能等的相繼出現,讓有些人提出“繪畫已死”的觀點。但是實際上,西方國家早先提出“繪畫已死”理論的時候,也提出“電影已死”、“詩歌、戲劇已死”。 然而,這些領域至今都發展得很好。因為,藝術的發展不完全是線性的,也不是簡單的替代關係。

洞察:圖像氾濫的信息時代,繪畫真的已死嗎?

姜建忠作品《午餐》

而且, “繪畫已死” 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是針對當時西方攝影技術的誕生而產生的,因為攝影術出來以後,很多人擔心繪畫的功能被照相機替代。但需要指出的是,印象派之後的大量繪畫作品,並不在於摩擬自然,而在於抒發內心,這就與攝影拉開了距離。

洞察:圖像氾濫的信息時代,繪畫真的已死嗎?

姜建忠作品演算系列

姜建忠認為,油畫作為一種西方“語言”和文化,引入中國的時間也才100多年,還在慢慢地融入國人的欣賞範疇和藝術競爭當中,也許它在中國還處於“青春期”。而且,現在國內還有一大批人依舊在堅守油畫,尤其是學院出身的藝術家,這是與他們的生存經驗和審美需求有關。

洞察:圖像氾濫的信息時代,繪畫真的已死嗎?

姜建忠作品演算系列

此外,在圖像氾濫的今天,藝術家更多地應該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而不僅僅站在中國的角度看世界。藝術家也要有自己的定位,尋找與自己內心相遇的東西,這樣才能產生火花。就算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給藝術家帶來從未有過的視野,他們也需要用藝術的手段過濾,整合和刪除,最終才能形成一幅有當代意義的、有繪畫性的作品。

以上內容由磨時藝見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磨時藝見,每晚9點,準時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