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機器人也能創作藝術,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洞察:機器人也能創作藝術,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EDMOND COUCHOT MICHEL BRET,《蒲公英》,1990-2017

從時代的角度看藝術,這裡是磨時藝見。

近日,《藝術家與機器人》藝術展在巴黎大皇宮公共展覽廳剛落下帷幕,其中展出了自1956年至今,多位藝術家以機器為媒介創作的藝術作品,而這也是首個在法國公立美術館展出的“藝術家+機器”作品展

洞察:機器人也能創作藝術,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藝術家尼古拉·舒費爾在1956年創作的 Cyps 1 是最早的制動藝術(cybernetic art)作品之一。(展覽第一部分作品)

此次展覽以“人工想象力”為主題,探討了諸如“機器人可以做哪些藝術家做不到的事情?機器創作的作品是否突破了藝術的界限?”等問題。而展覽的內容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個部分展現出機器人是具有作畫功能的機器肢體,對現實具有觀察、感應和反應機制;

洞察:機器人也能創作藝術,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匈牙利藝術家VERA MOLNAR 在一張長卷上,讓機器根據設定的程序隨意打印出不同形狀的幾何四邊形,在最初的36個四邊形上無限疊加、建構、解構。(展覽第二部分作品)

第二部分展現的是機器可以捕捉觀眾的動作和氣息,與觀眾互動,並且把觀眾變成作品的一部分,從而形成的藝術創作形式;

洞察:機器人也能創作藝術,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白南準,《奧蘭普·德古熱》, 1989 ,裝在老電視框架裡的彩色顯示器組合起來的人形機器人;藝術家於1989年為了紀念Dany Bloch捐贈給巴黎現代藝術美術館的作品。

在第三部分中,藝術家讓機器人通過“深度學習”使得它們可以反過來增強、激發人的能力,並與人融合起來。

洞察:機器人也能創作藝術,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PETER KOGLER,《無題》, 2018

一位參展藝術家表示,在這次展覽中,藝術家創作的不再是作品,而是一種機器創作的模式。因為這些藝術作品既可以由數字工程師合作實現,也可以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完成。而這也讓作品呈現出一種現代藝術的理念,即藝術並不需要出自藝術家之手。

洞察:機器人也能創作藝術,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PASCAL DOMBIS,《SpamScape》, 2012

活動的策展人則表示,

藝術家與機器人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互補關係,展覽中的作品也是幫助人們明白創作的過程及其想要保留的人類想象力。實際上,如果讓一個機器人自由創作,它什麼也做不出來。反之,如果藝術家“教”會機器人一種風格、功能或方式,機器人還可以幫助藝術家增強能力,使得作品變得更有浸入性、互動性和生成性。

以上內容由磨時藝見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磨時藝見,每晚9點,準時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