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我們還需要家譜嗎?

信息時代,我們還需要家譜嗎?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貫穿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現象。據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編修綿亙數千年。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譜價值巨大,可以反映人口發展史、人口遷徙史、經濟史、社會史、地域史等。歷代修纂家譜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長主持,也有請地方名流碩儒主持的,並且具有嚴格的規定和程序。即便在現當代代修家譜,一般也由德高望重者主持,由家族內的知識分子具體負責編纂。

所謂家譜又稱 “族譜”“宗譜”“家乘”等,是同宗共族的血緣家族,用來記載本族世系事蹟的歷史典籍。“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史學家章學誠這樣說。他把家譜與國史、方誌相提並論,以此說明家譜的重要性。

信息時代,我們還需要家譜嗎?

中國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都很有意義。古代顏氏家訓、柳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名人家譜中就有不少家訓、族規。榮毅仁所在的江蘇無錫《榮氏宗譜》中的家訓就提到,宗族當睦、禮節當知、職業當勤、節儉當崇、爭訟當息。魯迅的家族特別重視纂修家譜,認為“家無譜則親踈無紀,而人不知敦睦”。存世的數百部家譜中,家訓族規可大致分為孝順、修身、和睦、敬業、治家、愛國、誠信、教育、守法、廉潔十類。

古人對家譜十分重視,《文史通義》中有著: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最重“血統”。通過修編家譜,本族本家發展的來龍去脈就能夠一清二楚。

家譜中除了記載譜系的傳承之外,還會對家族中有傑出成就、特殊貢獻、高風亮節的人物寫史作傳。對後人的建功立業有激勵作用。

信息時代,我們還需要家譜嗎?

“盛世修志,家興續譜。”這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傳統,國盛家興是不變的歷史規律。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每一個家族的祖訓家風也同樣恪守著安邦治國的原則。家譜中如胸懷大局,立志報國;拒腐防變,立志清廉;謙虛謹慎,立志進步;誠實友善,立志修德……等內容,都寄託著先人對後代深情的期望。

按民間風俗,家譜一般“10年一小續,30年一大修”。據瞭解,“文革”期間許多家譜遭破壞,傳下來的老家譜所剩無幾,之後很多家譜的編纂就一直處於停頓狀態。改革開放後,家譜文化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甚至被視為珍貴的文化財富。於是,少數仍保留老家譜的先知先覺者開始謀求續修家譜。

近年來,各地修家譜之風盛行。葉落歸根,尋根問祖,是中國文化傳統。“前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今人不修譜,子孫尋根苦”,而家譜不僅延續著家族血脈,更傳承著倫理規範、家風家訓。所以,無論時代怎麼變遷,信息如何發達,家譜是有必要存在,而且不光要修續下去,還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將家譜信息化,方便族人互聯互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