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的人情觀:得饒人處且饒人,底線是法不容情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十七):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在歷史上,人情世故是無數宦海過客的遮羞布,黑白之間的雞鳴狗盜,變成了道貌岸然的理所應當。其實這裡的“理由”,更應該被演繹成仁義。在北洋歷史上,看似群魔亂舞的軍閥,其實也有一些仁義堅守,以及末路士大夫的人情練達。北洋軍閥的人情觀,簡單的概括是一種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度量。不是說所有的軍閥為人處事都很大度,但是最起碼的禮義廉恥,一直處於繃著一根弦的狀態,既有廟堂敵手的虎視眈眈,更是一種自我約束的禁錮。北洋十七年風雲變幻,軍閥混戰有很多,但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斬草除根卻很少,一旦戰敗只要宣稱告別廟堂,最起碼性命無虞。

北洋軍閥的人情觀:得饒人處且饒人,底線是法不容情

但是,要說這種人情觀的徹底演繹,則發生在一代玉帥吳佩孚的身上。吳佩孚的一生令人嘆惋,這位曾經的落魄秀才一生清明,曾經取得一戰平湘、再戰克皖、三戰安鄂、四戰敗奉,戰無不勝的驕人戰績,在北洋軍閥中屬於獨樹一幟的扛纛人。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功敗垂成,退保中原的吳佩孚,麾下陝西督軍劉鎮華率先做了牆頭草,不僅電請吳佩孚下野,更是指揮麾下鎮嵩軍蠶食吳佩孚僅存的河南地盤。此時的湖北地盤,吳佩孚的老部下蕭耀南也開始見風使舵,唯一可以暫時保全之地只剩河南。面對馮、奉兩系軍閥大軍壓境,吳佩孚意欲退守湖北再謀大計,不料在京漢線上行至武勝關時被阻,湖北督軍蕭耀南拒絕其入鄂。

北洋軍閥的人情觀:得饒人處且饒人,底線是法不容情

其後,為了顧全老上司吳佩孚的臉面,蕭耀南派遣麾下鄂軍第三師師長寇英傑趕赴吳佩孚困守的雞公山勸慰,稱其只要願意下野,向北洋中樞認個錯,一切都有迴旋餘地。此時陝軍胡景翼部也攻下信陽,即將揮師進攻雞公山,南軍也趁火打劫,樊鍾秀麾下人馬開赴雞公山,意欲“殲此渠魁”,沒想到窮途末路的吳佩孚,答覆卻是執拗的“不下野、不出洋、不住租界”。同屬北洋一脈亂世群雄,張作霖開始聲稱”此人護曹,倔強到底,不失為光明磊落的漢子,如何處置,概不過問。”被重新請出山的段祺瑞,也密電捎話給蕭耀南,稱可以通融吳佩孚入鄂,其帳下的心腹謀士徐樹錚也坦言:“此人性情倔強,但也不無可取之處。”胡景翼領命追擊吳佩孚,在最後也只求驅之出境,對其遭遇表示諒解和同情。

北洋軍閥的人情觀:得饒人處且饒人,底線是法不容情

最終,這種得饒人處且饒人的人情觀,也給吳佩孚的東山再起提供了契機,掌握湖北一省地盤的吳佩孚,有了翻盤的本錢與籌碼,其後十四省聯軍揮師北上,也報了之前的一箭之仇。不過這種人情觀的底線卻在於法不容情,段祺瑞在北洋宦海浮沉一生,只為一位曾經老實本分的遠房外侄安排一位營需的職位,在侄兒迷失腐化後為其送禮,毫不徇私地按法處置,直接責打了數十軍棍,從而落下了腿腳殘疾。張作霖雖然妻妾眾多,但是對於親戚卻要求甚嚴,一個小舅子因為在晚上拿奉天城的路燈練靶子,儘管姨太太求情,張作霖得知後仍然從嚴處置。就連張作霖疼愛有加的五子學森,在戲耍衛士被發現後,被張作霖用鞋底抽得大哭不止。不僅如此,張作霖還讓其向衛士道歉,告訴他這是一種禮貌。當然,也是一種嚴父“教子”的人情世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