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要论|怎样精准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观察要论|怎样精准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新认识。但这个新认识,不是对过去认识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认识的基础上深化。

第一,在需求方面。从原则上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判断依然是正确的。“人民”是需求的主体,新论断的主体也没有变化,以人民为中心没有变。“日益增长”表示趋势,新论断依然保留了这个说法,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没有变。变化的只是将“物质文化需要”改为“美好生活需要”。抽象地说,“物质文化需要”也是开放性的,包含许多内容。当然,相对来说,“美好生活需要”比“物质文化需要”外延更宽、要求更高、指向更为明确,这是新论断的新颖之处。

第二,在供给方面。原有的“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判断与现实反差更大一些。但也要看到,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落后”还是重要的特征。在生产上,我们还有许多落后的生产力;在生活上,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当然,我们与自己对比来说这些年在发展上有了巨大的提升。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经济大国,对全球经济有重要影响;中国的生产力中也有不那么落后的,更有一部分是世界领先的;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之列,即将全面建成小康。鉴于这种情况,继续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概括就不那么准确、不那么为人们所认同了,而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更恰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十九大在表述中用“发展”替代以前的“社会生产”,也体现了新认识、新理念。正是在以上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改变是必要的。当然,这种改变不是颠覆性的,不是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十九大新论断不是对过去判断的简单否定,而是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更为精准,是对过去判断的深化、细化。

观察要论|怎样精准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做进一步具体分析。

第一,需要的范围更广。物质需要是基础性需要。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美好生活需要首先还是物质的,这也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当然,新的物质需要与以前会有不同,需要的数量更多、品质也更高。更要看到的是,随着我们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意味着更多的非物质需要。这符合人类需求发展的规律。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第二,需要的层次更高。需要的扩张本就意味着层次的提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需求没有直接的物质财富那样“实”,看上去比较“虚”,却是更高的也是更难满足的需求。诸如环境问题,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对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同样要做进一步具体分析。

第一,不平衡的发展。发展首先是生产力方面。生产力的不平衡表现为,在某一些领域比较落后,在一些领域比较先进,甚至有的领域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诸如高铁、航天等。发展不平衡也是指横向比较,诸如东西部、南北部、各个行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尤其是,主要指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第二,不充分的发展。不充分指发展不足,不能够满足人民的新需求。其中在经济方面,包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还有待提升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