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要論|怎樣精準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观察要论|怎样精准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是新認識。但這個新認識,不是對過去認識的簡單否定,而是在過去認識的基礎上深化。

第一,在需求方面。從原則上講,“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個判斷依然是正確的。“人民”是需求的主體,新論斷的主體也沒有變化,以人民為中心沒有變。“日益增長”表示趨勢,新論斷依然保留了這個說法,唯物辯證法認識論沒有變。變化的只是將“物質文化需要”改為“美好生活需要”。抽象地說,“物質文化需要”也是開放性的,包含許多內容。當然,相對來說,“美好生活需要”比“物質文化需要”外延更寬、要求更高、指向更為明確,這是新論斷的新穎之處。

第二,在供給方面。原有的“落後的社會生產”這個判斷與現實反差更大一些。但也要看到,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因此“落後”還是重要的特徵。在生產上,我們還有許多落後的生產力;在生活上,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當然,我們與自己對比來說這些年在發展上有了巨大的提升。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經濟大國,對全球經濟有重要影響;中國的生產力中也有不那麼落後的,更有一部分是世界領先的;中國人民的生活進入中等發達國家之列,即將全面建成小康。鑑於這種情況,繼續用“落後的社會生產”概括就不那麼準確、不那麼為人們所認同了,而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更恰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十九大在表述中用“發展”替代以前的“社會生產”,也體現了新認識、新理念。正是在以上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都出現了變化,兩者之間的矛盾關係也出現了新變化,因此對社會主要矛盾提法的改變是必要的。當然,這種改變不是顛覆性的,不是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十九大新論斷不是對過去判斷的簡單否定,而是將社會主要矛盾表述更為精準,是對過去判斷的深化、細化。

观察要论|怎样精准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做進一步具體分析。

第一,需要的範圍更廣。物質需要是基礎性需要。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美好生活需要首先還是物質的,這也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當然,新的物質需要與以前會有不同,需要的數量更多、品質也更高。更要看到的是,隨著我們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美好生活意味著更多的非物質需要。這符合人類需求發展的規律。在物質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第二,需要的層次更高。需要的擴張本就意味著層次的提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些需求沒有直接的物質財富那樣“實”,看上去比較“虛”,卻是更高的也是更難滿足的需求。諸如環境問題,我們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對於“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同樣要做進一步具體分析。

第一,不平衡的發展。發展首先是生產力方面。生產力的不平衡表現為,在某一些領域比較落後,在一些領域比較先進,甚至有的領域具有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諸如高鐵、航天等。發展不平衡也是指橫向比較,諸如東西部、南北部、各個行業之間、各個部門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尤其是,主要指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

第二,不充分的發展。不充分指發展不足,不能夠滿足人民的新需求。其中在經濟方面,包括髮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還有待提升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