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眼」血透機一「機」難求?部分患者「賴」在醫院不肯走!

「社会眼」血透机一“机”难求?部分患者“赖”在医院不肯走!

一“機”難求

天色擦亮,就從家裡動身,帶上夠一天吃的乾糧,坐船到新安江對岸,坐中巴到縣城,換車坐到屯溪,再轉乘公交車,到了市人民醫院,直奔血透室……連續幾年,每隔兩三天,無論寒暑風雨,他都早出晚歸,只求活命。直到有一日,一切不再重複——在趕往醫院做血透的路上,他被發現死在中巴車上。

時至今日,提及歙縣南鄉的這位尿毒症患者,市人民醫院血透中心一些醫護人員仍印象深刻,唏噓不已:那時候,血透機少,病人多,來遲了只有等,頭天排不上,就等第二天,很多農村來的病人真的很可憐。

既往報道顯示,截至2010年1月,我市有5家醫療機構開展血液透析治療,分別是市人民醫院、532醫院、歙縣人民醫院、祁門縣人民醫院和黃山區人民醫院。彼時,作為我市最早開展血透治療的醫療機構,市人民醫院血透中心在冊登記病人有102人,按一臺血透機一週開六天、一天開兩班計算,服務能力接近飽和。

「社会眼」血透机一“机”难求?部分患者“赖”在医院不肯走!

時隔8年多,市衛計委醫政科科長程進介紹,目前我市開展血透治療的地方醫療機構有9家,分別是市人民醫院、歙縣人民醫院、祁門縣人民醫院、黃山區人民醫院、黃山首康醫院、休寧縣人民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黃山新晨醫院和屯溪區昱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程進說,黃山昌仁醫院也具備開展血透治療的資質,但因面臨整體搬遷,醫院血透中心逐步縮減血透服務。2017年3月,該中心血透病人有55名,目前所有病人分流到中心城區其他幾家醫院。此外,隸屬於部隊的532醫院也繼續開展血透治療,收治部分地方病人。

截至2017年底,全市地方醫療機構共有血透機169臺,在冊登記病人數742人。根據這組統計數字粗略估算,市人民醫院血透中心副主任醫師宛家奎認為,目前我市血透資源相對緊張。不同區縣、不同醫院之間存在血透服務能力不平衡,部分血透中心出現一“機”難求的局面。

「社会眼」血透机一“机”难求?部分患者“赖”在医院不肯走!

為滿足更多患者的治療需求,市人民醫院血透中心在原先排班的基礎上,增加一班醫護人員,每臺血透機從一天開兩班增至一天開三班,週日另加一班。截至2017年12月,該中心共有26臺血透機,與歙縣人民醫院血透中心相同,並列全市首位;病人總數達159人,列全市首位。

然而,服務能力的提升未能跑贏患者人數的增長。

今年7月中旬,市人民醫院腎內科將一份報告遞交到醫院相關負責人面前。報告稱,我市尿毒症透析患者日益增多,我院血透中心早已飽和,僅有極少數透析名額必須留給住院患者,以備危急重症患者搶救之用,不能接納新增門診血透病人。此前也有報告稱,6月22日,該醫院腎內科和感染科各有一名住院病人,經治療病情平穩,可以轉為門診治療,但因門診血透無法安排,病人拒絕出院。

報告稱,病人拒絕出院有多種原因,包括個人、家庭、醫院和社會的。有病人因門診血透名額已滿,無法轉門診治療而繼續住院;有病人聯繫轉其他醫院未果,不得不繼續待在現治醫院;有病人雖有其他醫院收治,卻因距離居所較遠而不願轉往治療;有病人因家人照料困難或無人照料,寧可住院也不願意轉門診治療;還有病人因享受醫保補償和貧困救助後,幾乎等同全額報銷而無意出院。

朱林仙,今年71歲,休寧縣齊雲山鎮人。三四年前,她被查出患腎病。今年5月,老人被市人民醫院腎內科收治,開始接受血透治療。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汪宏說,一般情況下,此類病人能做腹透的,我們都建議先做腹透,不需要住院,自己在家就能操作。但是,朱林仙得過腦梗,心臟不好,無法做腹透,只能做血透。

50歲剛出頭,已是滿頭花白,報出自己的年齡,丁國正搖頭苦笑,他已料到旁人會吃驚。母親住院,從入院到現在,已經2個來月過去了,他一直待在醫院裡陪護。現在醫生說,老人家的病情已經穩定,可以辦出院手續,轉門診繼續做血透。對此,丁國正高興不起來,反而白髮添愁。

從6月下旬起,丁國正已經開始做母親的出院準備,他聯繫了休寧縣人民醫院血透中心,也聯繫了市醫院血透中心,最後斷了出院的念頭。丁國正說,休寧縣人民醫院血透中心的病人已排滿了,下半年都不知道能不能排得進去;市醫院血透中心的門診病人也排滿了,無法收治新的血透病人。

說得直白一點,病人人滿為患的血透中心,只有走一個才能進一個。更多時候,這意味著死亡或放棄治療。當然,也不排除轉到其他醫院,但在血透資源普遍緊張的情況下,這種情形很少見。

“不是我們不想出院,實在是沒地方可以去。” 丁國正說,如果把母親接回家,後果可想而知。誰都知道,得了尿毒症,幾天不做血透,肯定危險。在沒有聯繫到其他醫院做血透之前,他不敢冒這個險。因此,他和母親決定繼續待在醫院裡,以住院病人的名額繼續做血透。

經濟賬也不能不算。丁國正說,母親住院要陪護,他脫不開身,沒法幹活掙錢,;每天吃飯,兩個人至少70塊錢,都是吃老本。如果母親轉到休寧縣人民醫院做血透,按照按病種付費報銷,可以報85%左右的費用;如果母親在市人民醫院門診做血透,可以報銷80%左右的費用。而在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住院做血透,實際報銷比例在50%

粗略估算,一般病人在區縣門診做血透,自費部分一年在五六千元左右,而在市人民醫院住院做血透,個人要掏2萬元左右。一進一出,多支少支,報多報少,帳不難算。只是,為了母親保命, 丁國正別無他路。

遞增的病人

「社会眼」血透机一“机”难求?部分患者“赖”在医院不肯走!

為難的,不唯有病人。對醫療機構來說,血透病人長期滯留醫院住院,會給本已非常緊張的醫保費用、醫療資源帶來極大浪費,而住院床位及住院部的透析名額被佔用,也會造成許多急診、危重腎病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救治,危害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為腎臟替代的一種常見方法,血液透析治療主要適用於尿毒症綜合症、急慢性腎功能衰竭以及部分藥物中毒等病人,尤其是終末期腎病患者。慢性腎臟病得不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最終會發展成為終末期腎功能衰竭,導致經濟負擔的大幅度上升和生活質量的嚴重下降。

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包括慢性腎炎、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病,一些先天性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也有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目前,糖尿病相關慢性腎臟病已超過腎小球腎炎相關慢性腎臟病,成為我國慢性腎臟病的首要病因。高血壓也是導致終末期腎臟疾病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2017年,我市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民生工程要求,高血壓患者規範管理數134142人,二型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數30980人。未來我市終末期腎臟病患者將持續增多,對血透治療的需求也將持續走高,這在我市臨床一線和管理層已成共識,但在具體數字上有不同看法。

新的病人源源不斷加入血透的隊伍。隨著醫保障的增強和透析技術的進步,一些老病號的生存率大幅提高,繼續通過血透延續生命。這也是血透資源日趨緊張的原因之一。宛家奎說,目前市人民醫院血透中心在冊登記的血透病人中,透析年齡最長的已經有20多年來。

改擴建&新舉辦

據目前掌握的信息,市人民醫院、黃山首康醫院有意對現有血透中心改擴建,前者現有血透機26臺,後者現有19臺。擴容後,市人民醫院血透機數量可能達到現有的2倍。黃山昌仁醫院完成整體搬遷後,也將恢復血透治療,改擴建一事幾無懸念。該醫院原有16臺血透機。此外,祁門縣中醫院現已完成血透配套耗材採購,歙縣中醫院也有意開展血透治療,黟縣人民醫院和黟縣中醫院有意聯合舉辦血透中心。

但是,血液淨化中心有嚴格的設置標準和管理規範。根據原國家衛計委制定的《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和《血液透析中心管理規範(試行)》,血液透析中心至少有2名執業醫師;每增加20臺血透機至少增加1名執業醫師;每臺血透機至少配備0.5名護士;醫師具有6個月以上、護士具有3個月以上在三級醫院血透工作經歷或培訓經歷。

程進說,無論是新舉辦血透中心,還是對原有血透中心改擴建,都要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比較長。市人民醫院血透中心現在準備改擴建,要等到2019年下半年才能完成。不過,他樂觀地估計,也許三五年之後,等到這些醫院新建、改擴建完成後,我市血透資源緊張局面將得到明顯緩解。

綜合各方信息,粗略估計,未來一兩年內,我市血透機保有量將新增100臺以上。市人民醫院血透中心主任水潤芝說,一般來說,一臺血透機至少能滿足4名病人的血透治療需求。據此估算,在今後不長的時間內,全市血透病人的增量將可達到400人甚至更多。

「社会眼」血透机一“机”难求?部分患者“赖”在医院不肯走!

一“人”難求?

但是,短期內血透機一“機”難求,也是不爭事實。

“現在就要採取措施了。”汪宏建議,通過每天加開一班的做法,解決當前“人多機少”的問題。目前,市人民醫院和黃山首康醫院的每臺血透機一天開三班,上午、下午各安排一班,晚上另開一班。歙縣人民醫院部分血透機實行一天三班,其他醫院基本實行一天兩班,由於專職醫師和護士配備不足,部分醫院一天兩班也難以保證。

「社会眼」血透机一“机”难求?部分患者“赖”在医院不肯走!

作為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管理人員,程進認為,一臺機子一天開三班,個別血透中心也許能做到,但是對大多數血透中心來說,不現實,也不提倡。目前,我市大多數血透中心普遍缺醫生、缺護士,增加工作量和工作強度,人手不夠,容易出問題,特別是院感。每天開三班,意味著最後一班結束,一般要到晚上11點鐘以後。

汪宏建議,沒有開展腹透的醫院儘快開展腹透業務,能做腹透的病人儘量先做腹透,這樣也能部分緩解血透資源緊張的現狀,減輕血透的壓力。但是,腹透治療無需住院,腹透液可以外購,一些醫療機構對開展腹透治療不感興趣。目前,我市僅市人民醫院開展腹透治療。

今年,我市已有社會力量舉辦獨立血透中心獲設置審批,加劇市場競爭的同時也將激活人才的競爭。中心城區血透機一“機”難求是暫時的,從長遠看,不排除今後出現一“人”難求的可能。汪宏建議,現在就應加大人才培養,培訓專職醫生和護士,避免出現醫生、護士不足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