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的居住习俗

黎族是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居住在乐东、保亭、琼中三县交界处五指山腹地的杞黎至1947年还保留着原始父系氏族公社制度的残余——合亩制,其风俗习惯得到较完善的延承。

一、建筑形式

海南黎族的居住习俗

黎族村寨常建于河流旁。岛中多南北流向的河流,因此村寨房屋以南北纵向为主。村边多植果树,椰树为多,并种有竹子。黎族的居住形式按“山洞——船形屋——金字型屋(现也有瓦房)”的格式演变。王国全在《黎族风情》一文中指出,合亩制地区的黎族过去原住海边,因台风迁高山住山洞,后来搬迁出山洞建立村寨住船形屋,这时候已进入种水田为主、种山兰稻为辅的时代了。船形屋无梁,房顶呈拱形,外覆茅草,外形象船而得名。它与金字型茅屋一样两头开门,不建走廊。活动地区主要在两端,设灶的一头为后门(即南端门),无灶一头为前门(北端门)。黎族建房多注重祈求平安,过去常在村口挂葵叶或红藤刺叶,防止鬼怪进入村中。黎语中男子的别称与前门的叫法相同,因而前门也隐含“男子”之意,而女子则与后门叫法一样,并且建房时多用后门端为厨室。黎族的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女子除了农活外还得操劳家务。因此,黎族居住民俗中用后门一端为厨室刚好与女子主操家务相吻合。同时,可以看出黎族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居住民俗中也有体现。

二、室内建筑结构

海南黎族的居住习俗

黎族室内装饰都不大考究建造艺术和审美情趣。房子通常是一分为二,用竹子或泥墙隔开,三分之二处(前门一处)为居室,另一小间为厨室,不另外建有厨房。居室内用竹子围成卧室于西北角,客人不得随意入内,卧室前空旷处为酿酒和放酒罐的地方。东北角搭成一条固定长竹床,长可五、六米。平时堆放杂物,客人来家时铺上席子即成为床,这是客人过夜的地方。房中主柱常挂牛角,以祈求粮食丰收。猎物下鄂骨一般挂于屋角,飞禽羽毛插于门后,作为“福运”的象征。火塘按规定都设于西南角。火塘(三脚石灶),在我国许多民族的居住民俗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家庭成员主要的活动中心。黎族人们认为火可以驱魔,除晦气。经常把卧室与火塘设在西面,认为西边是太阳落山之处,日落而息理应在把卧室设在西边。火塘的设置心理却不同,黎族人认为西为阴,表示晦气、凶险,天天在西边烧火,可以祛晦避凶,举家安宁。人们不能脚踩灶石,不能用水泼灭灶中的火,更不能向灶水吐口水,犯了这些忌讳都是对火神的不敬,日子就不安宁。在屋内更不能吹口哨,认为口哨能招引鬼怪。舂米是黎族妇女的一项家务,场地设于后门外,此处放着木臼和舂杆,以及舂米所需工具。这场地也是黎族妇女织筒裙的地方。每到农闲或劳作之余,都能见着妇女们精心织作的场面。一般地,喻为“女子”的后门一处是妇女们活动的地点,男人们则爱于前门处围着抽烟、聊天。

三、房屋的辅助性建筑

海南黎族的居住习俗

房屋的辅助性建筑,是居住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谷仓、畜圈、厕所等。按黎族的传统,每家都要在村寨旁边建小谷仓,用以放置晒干风净的粮食。多少年来都没有发现谷仓被盗事件。这种黎语中称为“饶”的谷仓综合地继承了船形屋与干杆栏式建筑的特征。用毛竹编成拱形的仓身,只开一小门。地上四角放置石块,垫上木条,把仓身固定于其上,再盖好茅棚。谷仓底一船只离地面二十多公分高,目的是为了防潮与防鼠害。从外表上看,上边是船形屋,下边则具干栏式建筑特征。黎族的谷仓正是干栏文化与黎族文化结合的最好见证。每个村寨的厕所、畜圈多设在村旁。厕所多为简易茅厕。禽圈与房屋相连,认为人的气息利于禽类的繁殖。在子女长大后(一般从十一、二岁起),家长便为他们另建小房。男孩房子多与父母的居室相连,女孩的小房则稍远离父母的屋子,此是受过去“放寮”习俗的影响。男孩在婚后与父母分家。房子的居住分配有严格的规定,父母必须居于前门一端,有着支撑家庭门面的意义。父母过世后,由长子接住他们的房子。

四、建筑的习俗

黎族多在秋冬季节筹料建房。建房时,全村男女齐出力,这是黎族人们的传统美德。建房时也有许多避讳。拆房子时,先从阴面拆除茅草,起盖茅草却从阳面开始。打地基、起柱上梁要选良辰吉日,牛猪鸡龙等日是建造家屋的吉日,上午立柱则最好。立柱后,要在柱头上挂红藤刺叶,表示驱鬼怪,求平安。迁入新房前也必须在门后插上红藤刺叶,据说刺叶可以勾住鬼魂,使家人免受灾祸。房子建成时,立即在所要设火塘处生火,意为消房子晦气、驱除邪恶,并在晚由老人先住,生起一堆“长明火”。第二天全家方能迁入,并设酒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整个建房过程没有什么祭祀活动,非常简单。前来祝贺的亲戚们随行要抬一罐山兰米稻,上放一捆山兰酒,妇女们则用小腰篓装米送给主人,这已经是固定了的形式,有祝贺主人家境兴旺、五谷丰登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