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放眼全球車市,各大車企/品牌從以往單純地秀肌肉,轉型到從需求出發,力爭為消費者量體裁衣,提供更符合國情的產品。關於這點,長城汽車可謂下足了功夫。從近年來著重強調安全,到推出WEY開創自主豪華新時代,不難看出,

“安全”、“豪華”已深深的烙印在長城汽車身上。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作為皮卡專家、中國SUV領導者,長城在國內的影響力早已無需多言。不過,在長城汽車的“BOSS”—— 魏建軍看來,僅有“安全”、“豪華”或許還不夠。也許在他眼中,長城汽車有朝一日能走向世界,被歐洲、北美、日本等重要汽車市場所認可,才是畢生的夢想。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正如大家所見,自WEY邀請到國際足球巨星C羅代言後,長城汽車馬不停蹄地開啟了更加國際化的進程——與寶馬成立合資公司(光束汽車有限公司)。

不同於傳統將國外車型本土化生產的合資方式,此次“長馬聯姻”在國內合資車企的運營模式上具有突破性的意義。那麼,長城寶馬的到來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長城為何要著力新能源領域?

憑藉出色的綜合競爭力,長城皮卡近年來的發展可謂是順風順水。旗下的哈弗、WEY,更是分別霸佔國內SUV領導者和中國豪華SUV領軍者的地位。作為一個極具野心的車企,長城汽車當然不會滿足於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一場即將席捲當下汽車產業的“海嘯”早已蓄謀已久。直到長城寶馬正式聯姻,眾人方才如夢初醒。問題來了,既然傳統燃油車做得風生水起,長城何苦要給自己找麻煩,選擇著力新能源領域?這還得從多方面說起。

眾所周知,燃油車發展至今正處於生命的黃金期,如果不是油價逆天城市限牌,恐怕沒有多少人會主動選擇新能源車。可事實是,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日益枯竭,汽車保有量全球第一反倒成了負擔。可以想象,大量燃油車不僅會加劇汙染,一旦國際關係稍有轉變,過分依賴原油進口,後果將不堪設想。發展新能源車正好可以解決缺油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在接連出現新能源車“騙補”、“虛假續航”、“基礎建設差”,國家依然力挺新能源甚至為所有車企都制定了“雙積分”政策。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說完能源角度,我們再來看看商業角度。商場,格局也。倘若不具備高瞻遠矚的眼光,就很容易成為市場的追隨者。唯有像蘋果公司一樣具備長遠的眼光,敢於打破當下格局,才有可能掰倒諾基亞,成為當今手機界最大巨頭。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回過頭來看,如今在全球新能源領域最有話語權的莫過於特斯拉。可受限於產能、資金鍊、建設速度等多方面問題,特斯拉近來在全球市場的存在稍顯尷尬。例如北美市場遇到眾多客戶不滿週期太久取消訂單,中國市場受限於中美貿易戰特斯拉更是束手無策,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更是被網友嘲諷為“美國賈躍亭”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說完特斯拉,再看看國內的新能源品牌。提及蔚來、小鵬等新能源品牌,無一例外都被網友稱為“PPT造車”。面對這樣一群蝦兵蟹將,長城汽車不僅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背書,更擁有絕對領先的傳統造車經驗作為支撐。成熟的供應鏈,成熟的製造體系,成熟的工業流程都為長城汽車著力新能源埋下伏筆。

綜上所述,長城之所以要著力於新能源領域,表面上是為了“雙積分”達標,其主要原因還是為了搶佔先機,成為全新領域的領頭羊。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打造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品牌對雙方有什麼好處?

長城汽車在中國的影響力可謂是婦孺皆知。不過,來自競爭對手的衝擊也絕對是長城汽車不敢怠慢的。就拿長城最引以為傲的哈弗SUV來說,如果幾年前國內SUV市場屬於哈弗一枝獨秀的舞臺,如今吉利、長安等競爭對手在SUV市場的崛起已經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哈弗SUV。

相比之下,由於過於依賴皮卡、SUV,失去轎車輸血的長城自然在該細分領域討不到任何好處。眼看吉利、長安等競爭對手在轎車市場遍地開花,胸懷大志的長城汽車必須當機立斷做出調整。一旦與寶馬達成合作,即使是建立一個沒有長城、寶馬影子的全新新能源品牌,長城也能在過程中汲取到寶馬的技術、精髓、理念,再怎麼說與寶馬聯手也是有助於長城品牌向上發展及國際化戰略佈局的深遠影響。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分析完長城,再瞭解一下“合夥人”寶馬。作為常被國人掛在嘴邊的“BBA”之一,寶馬汽車發展勢頭似乎越來越不如死對頭奔馳。特別是寶馬曾引以為傲的操控精髓,如今更是逐漸被保時捷、奔馳、奧迪、凱迪拉克、捷豹等豪華品牌所淡化。為了與奔馳掰手腕,寶馬必須學習奔馳衍生出Smart、騰勢的精神,在中國尋找一個靠譜的合作伙伴,聯手打造一個全球領先,最重要是能碾壓騰勢的新能源品牌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在參謀君看來,長城選擇與寶馬合作正好能彌補長城汽車在轎車領域的先天不足;而寶馬選擇與長城合作不僅能找到一個強大的“地頭蛇”,更能利用長城完善的供應鏈、製造體系,補強自身銷量同時還能與奔馳正面交鋒。

因此,打造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品牌,對長城和寶馬都是1+1>2的結果,雙方各取所需,揚長避短,光束汽車的到來可謂是恰逢其時

光束汽車有什麼優勢?

要想搞清楚光束汽車有什麼優勢,必須弄懂長城、寶馬各自的優勢。先說說長城的優勢,長城汽車近年來在安全、豪華方面已有實質性的建樹,配合完善的銷售渠道和成熟的供應鏈及國際化的製造體系。更重要的是,長城始終屬於民營企業,它還有一個好處就在於領導人魏建軍極具個人標籤。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聞魏建軍的偏執,曾經“哈弗不做到SUV世界第一,絕不做轎車”的豪言壯語,未完成指定年銷量目標自掏腰包罰款都足見魏建軍對長城汽車走向世界舞臺的野心。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而寶馬早就在i3、i8等產品上證明自己在新能源領域的儲備實力。只不過受限於品牌調性和產品定位的問題,不得不導致寶馬i3、i8售價偏高,最終銷量慘淡的事實。但不可否認,寶馬在新能源方面所帶來的資源與技術是長城需要取經的地方。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可一旦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所成立全新的新能源品牌——光束汽車,就會由量變轉換為質變。雖然名義上光束汽車是沒有長城和寶馬的影子,但流淌在血液裡的“安全”、“運動”、“豪華”基因是“新生兒”光束汽車所無法掩蓋的優勢。

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光束汽車的到來,開啟了國內民營車企和外資車企合資的先河。雖然從持股比例上看,中方和外方的資本注入都是50:50,但從主要領導成員組成來看中方的話語權似乎更高。倘若以後的發展更取決於中方意見,解決了中國新能源市場無異於解決了全球新能源市場,說不定真會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首先,中國人口眾多,五花八門的需求讓車企意識到“自我修養”的重要性。一旦光束汽車如期而至,憑藉長城和寶馬背書,一定能讓“PPT造車”自覺壓力山大。更加重要的是,相比熱衷在一線城市商場/CBD開“城市生活館”的新能源品牌,長城、寶馬的銷售網點和佈局意識無疑更加精準且範圍較廣

其次,就像曾經哈弗車主願意在置換時率先考慮WEY,寶馬車主朋友願意為另一半添置MINI一樣,長城、哈弗、WEY、寶馬、MINI的車主朋友都有可能因為上述某個品牌留下好感而率先成為光束汽車的車主。這樣的基群顯然是其他品牌所無法比擬的。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再次,國內消費者或多或少會介意北汽新能源、比亞迪新能源、廣汽新能源等傳統車企的新能源產品,畢竟你花明明瞭大幾十萬卻買到一輛“比亞迪”,說出去還是有些丟面子。而光束汽車無論是長城、寶馬,還是專注新能源的根正苗紅,聽上去明顯都要高大上許多。這也會極大程度影響當下傳統車企的新能源產品。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最後,普通人看一本雜誌或許並不會受人關注,可一旦是名人看過的雜誌往往都會被貼上“某某名人的睡前讀物”標籤。由此可見,蝴蝶效應放在名人身上將會事半功倍。同樣的道理,如果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某五線自主品牌與國外五線品牌的結合,我想沒有幾個吃瓜群眾會關注,更沒有多少車企會有危機感。

可事實是,前者是國內皮卡、SUV市場最具話語權的車企,後者是擁有百年操控精髓被譽為“德系三駕馬車”的國際豪華品牌。

長城寶馬的結合就好比NBA全明星中鋒考辛斯底薪加入勇士隊一樣,引得競爭對手人人自危。如此充滿話題性充滿競爭力的結合,不排除無數競爭對手紛紛抱團取暖,由此改變當下新能源市場格局的可能性。

深度解析長城寶馬合資 光束汽車能否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可以肯定的是,眼看優秀的人比你還要努力,競爭對手絕對不會坐以待斃,光束汽車的誕生無疑將加速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最後,聽說光束汽車的首款產品是一款緊湊型純電動SUV,它的續航里程將達到500公里。而更多的信息都處於保密狀態,你會看好光束汽車的前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