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三大板塊如何國際化發展—對話山西大學王毅

山西三大板塊如何國際化發展—對話山西大學王毅

山西大學海外利益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毅重要觀點:

  • 山西文化旅遊業國際化發展擁有政策支持、區位優勢、文化稟賦三大潛在優勢,只有將潛在優勢轉化為顯性優勢,找準戰略方向,才能切實推進山西省文化旅遊業國際化發展。
  • 山西省文化旅遊業的國際化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方向,即南北向聯接蒙古、俄羅斯,東西向聯接中亞,全方位面向世界,重點打通山西至俄羅斯伊爾庫茨克段的旅遊線。
  • 引入一種理念:共享經濟;打造一種功能:旅遊通道;強化一種模式:國際合作。

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是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根據《關於支持山西省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中“積極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打造文化旅遊支柱產業”這一精神,山西省委、山西省政府提出鍛造黃河、長城、太行文化旅遊業的發展目標。

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曾指出,“山西發展不足,很大程度上是開放不足。”省長樓陽生也多次強調要推動山西產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鍛造黃河、長城、太行文化旅遊業,也應積極融入世界經濟,走國際化之路。

採訪中,山西大學海外利益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毅直言,國際化是當前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有研究指出:中國的旅遊產業已與國際旅遊產業市場接軌,要保持旅遊產業持續、快速的增長勢頭,面對國外旅遊產業的激烈競爭,維持旅遊產業對國外客源市場的吸引力,就需要在旅遊產業對外開放的同時,開創旅遊產業國際化的發展模式。

那麼,鍛造黃河、長城、太行文化旅遊業,如何切實走出一條國際化發展之路?王毅主任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記者:山西屬內陸省份,不沿海,不沿邊,加之境內山脈錯綜,交通不便,自然條件似乎不利於深度開放,由此也滋育出一種在對外開放的問題上消極、遲滯的態度。山西拿什麼來支撐國際化發展?

王毅:任何事物都需要辯證地分析,山西存在一些制約深度開放的因素,但同時也包含著一定的優勢,尤其對於旅遊業。只有將潛在優勢轉化為顯性優勢,找準戰略方向,才能切實推進山西省文化旅遊業國際化。

從政策支持上分析,山西省目前已經享有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17年9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支持山西省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作為指導思想,具體化到實際策略中,對內開放重點在於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對外開放重點在於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以基礎設施為抓手,強化物流基地、交通設施、互聯網、出入境口岸等的建設與升級,將山西建設成為聯接“一帶一路”的大通道。文化旅遊業屬於關聯發展產業,山西經濟社會整體上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必然深化文化旅遊業的國際化程度。

從區位特徵上說,山西獨特的地理和區位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所謂區位優勢,就是指山西位於中國的腹地,聯接東西,貫通南北。山西東西窄,南北長,自北向南,晉北各市區,毗鄰蒙古高原,地勢平坦,直抵蒙俄;晉中各市區,是京津冀與大西北的結合部,東抵華北平原,西向陝甘腹地;晉南各市區緊靠陝、豫,小隴海線橫貫東西,並有多條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與外部聯接。這樣,自南向北,自動延伸到“中蒙俄經濟走廓”,從東向西,直通“新歐亞大陸橋”“中國—中亞—中東經濟走廓”。“一帶一路”建設的六大經濟走廓,有三條與山西相聯,這是我省文化旅遊業國際化發展可以藉助的便利。

最後說說文化稟賦。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享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譽,也有“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說法。山西文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不再贅述。山西文化的另外一個優勢與獨特的區位相關,即山西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過渡地帶。晉南緊鄰中原,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北部地處塞外,已屬遊牧文明,遊牧文明再向北延,即與來自俄羅斯的東正教文明聯接,向西則與發端於中亞、中東的伊斯蘭文明、薩滿宗教相通,多重文明的交織造就了山西文化的多樣性,也使山西文化具有了兼容幷蓄、和諧並存的特徵。

獨特的文化優勢,使山西的文化更容易被其他文化所接納、欣賞,從而成為山西文化旅遊產業國際化的便利。晉北地區盛行佛教文化,歷史上,佛教文化從南亞發端,經由伊朗、中亞、新疆一路傳播抵達晉北,沿途經過了各種不同類型文化的洗禮,又與中華文化相結合,既包含了各處不同文化的元素,又有了中華文明的內涵,共性與特色並存,顯現出獨特的魅力。晉中以南,歷史上與中亞地區的商貿往來曾經非常繁榮,可以想象,來自中亞各國的遊客看到虞弘棺槨上的繪畫和雕塑,一定會感到非常親切。

山西三大板塊如何國際化發展—對話山西大學王毅

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彙集了山西境內最優美的山川景觀。

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較好地凝聚了山西的文化優勢。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也就是中華文化的代名詞。長城是中原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長城文化包含了多重文明交流互動的內涵。太行山是早期龍山文化向南傳播的通道,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而且,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也彙集了山西境內最優美的山川景觀。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傳統有機結合,成為山西文化旅遊國際化發展潛在的優勢稟賦。

獨特的文化特性也是晉商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晉商之所以能夠北上草原,遠抵俄歐,文化上的親近感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紐帶。晉商開拓的“萬里茶路”充分發揮了溝通文明的重要作用。當前,振興山西文化旅遊業,非常有必要重塑這一重要功能。

記者:山西文化旅遊業的國際化發展方向在哪裡,發展策略是什麼?

王毅:山西省文化旅遊業的國際化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方向,即南北向聯接蒙古、俄羅斯,東西向聯接中亞,全方位面向世界。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可以考慮按南北、東西、全面的步驟依次推進。鍛造黃河、長城、太行文化旅遊產業起步伊始,應將南北方向與蒙古國、俄羅斯聯接作為重中之重,重點打通山西至俄羅斯伊爾庫茨克段的旅遊線。

山西三大板塊如何國際化發展—對話山西大學王毅

將“山西到伊爾庫茨克旅遊線”打造成為國際性的旅遊熱線。

為什麼會選擇這三個方面及發展策略?主要基於兩方面理由。

一是地理條件。蒙古國是距離山西最近的外國,從大同市到中蒙邊境的二連浩特市只有450公里的距離,而且地勢平坦,全程高速,交通便利。從二連浩特出境,向北經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再到俄蒙邊境城市蘇赫巴托爾(原萬里茶路“買賣城”)距離860餘公里。再出境到俄羅斯,200公里左右即可到俄羅斯西伯利亞核心城市伊爾庫茨克,抵達貝加爾湖。即便從太原出發,到伊爾庫茨克也只有1500公里左右的距離。這段距離恰恰是外出旅遊的最佳距離。

這條旅遊線,南端是山西省正在開發的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北端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貝爾爾湖,還有廣柔的西伯利亞森林,是全球知名的旅遊區。中間1500公里左右的距離內,縱貫三種文明區,經歷高山、草原、沙漠、森林、湖泊等多種不同的地貌,可供遊客欣賞的自然和人文景點多達上百個。

二是旅遊基礎。近年來,旅遊業發展迅猛,這條線路上的旅遊業已經有相當的基礎。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了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將17世紀的“萬里茶路”與當前的中俄油氣管線並稱為聯通中俄的世界“世紀動脈”。其後,復興“萬里茶路”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幾年來,相關工作進展順利。2014年3月,中華文化促進會所屬的 “萬里茶路協作體(TRC)”在北京雍和藝術館成立。自2012年起,“萬里茶路”與中蒙俄城市發展市長峰會機制形成,每年召開一次會議,至今已召開有5屆。在這些機制推動下,沿線的旅遊業發展一日千里,蓬勃興旺。

同樣是在這一主題下,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國、俄羅斯之間的旅遊合作業已形成熱潮。由二連浩特出境,經由扎門烏德、賽因山達、烏蘭巴托、達爾罕、阿拉騰寶利格、恰克圖、烏蘭烏德、貝加爾湖、伊爾庫茨克,直到後貝加爾斯克的旅遊線路逐年熱起,包括自駕遊、狩獵遊、團體遊等多種旅遊類型。2016年,僅僅是經由二連浩特出入境的人口高達210萬人次。

當內蒙古自治區的邊境旅遊蒸蒸日上之際,只有咫尺之遙的山西卻只能當看客。山西本地遊客自駕前往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的旅遊人數呈幾何級數上升,成為一條熱線。但融入到中蒙俄國際旅遊的客流卻少之又少。俄羅斯遠東地區,甚至歐洲地區,也有大批遊客進入中國,但都是從山西門口路過,很少進入山西滯留,做深度遊。山西旅遊業,需要改變姿態,主動拓展,融入這條熱線。

記者:有了方向和策略,山西省文化旅遊業國際化發展應該如何落到實處?

王毅:具體到發展中蒙俄國際旅遊,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引入一種理念:共享經濟。

信息化時代,共享成為經濟發展的全新模式。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總裁、著名經濟分析家傑里米·裡夫金在其著作《零邊際成本的社會》一書中提出,“人們分享得越多,效益就越大,而且並不增加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索取,這是傳統經濟結構中做不到的事情。”信息經濟中,充分創造共享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主要途徑。山西省文化旅遊業與中蒙俄旅遊接軌,也需要借用共享經濟理念。

具體而言,就是發揮山西的黃河、長城、太行旅遊資源的優勢,並與從山西經由內蒙古、蒙古國,直到俄羅斯伊爾庫茨克段的旅遊資源共享起來,融入到一個更大的國際化的旅遊平臺之中,使不同的文化形態、不同的自然景觀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尤其是使山西突出的文化旅遊優勢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的自然景觀共享。以遠東地區的自然景觀吸引國內遊客出境遊,以山西獨特的文化優勢吸引境外遊客入境遊。使山西省鍛造黃河、長城、太行文化旅遊產業,從一開始就不走獨立運行之路,而是主動融入到更大的旅遊框架之中。在國際上,與境內外其他旅遊景區協調互動,共同發展。

第二,打造一種功能:旅遊通道。

或許會有疑問,山西省鍛造黃河、長城、太行文化旅遊業目的是為了吸引遊客,壯大本省旅遊產業,按照共享思路,加之我國對蒙古國、俄羅斯擁有明顯的經濟優勢,可能會出現大量的遊客外流,山西為他們作嫁衣的結果。這樣的疑慮不無道理,但其中恰恰包含的是“直中取”與“曲中求”的辯證轉換,所謂“功夫在詩外”。按照習慣的旅遊業發展思路,當然可以吸引一定的遊客,增加旅遊收入。但從實踐經驗看,難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更不可能使山西省的文化旅遊業出現超常規增長,擔當起拉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使命。這就需要在旅遊共享的基礎上,強化山西的旅遊通道功能。

歷史上,山西曾經是中蒙俄交往的樞紐,是重要的商業通道,原因當然很簡單,這段路程最近。隨著現代化交通設施和交通技術的運用,“近”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這也許是山西在中蒙俄經濟交往中被邊緣化的最直接原因。但旅遊與商業往來不同,遠與近並不是旅遊的主要考量依據。作為遊客,更關注的是一條線路上能夠看到什麼?欣賞到什麼?體驗到什麼?這是山西獨特的文化魅力真正的用武之地。山西三大板塊國際化的真正意味,就是要使遊客在“山西到伊爾庫茨克旅遊線”上獲得獨特的旅遊體驗和收穫。

無須為到底是中國人出境遊多還是外國人入境遊多而擔心,真正應當關注的是,我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條線路的開發與建設中,借鍛造黃河、長城、太行文化旅遊產業之機,將“山西到伊爾庫茨克旅遊線”打造成為國際性的旅遊熱線,使山西成為中蒙俄國際旅遊的首選通道,山西省的文化旅遊業自然而然就會得到發展。

第三,強化一種模式:國際合作。

山西省的文化旅遊業國際化發展,必須深化旅遊合作,走合作發展之路。具體包含兩個層面:

其一,政府間合作,深化政策溝通。地方政府間合作,是當前國際合作的新領域。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我國地方政府與境外地方政府間的友好合作發展迅猛。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可以直接切入具體的業務領域、溝通政策,形成合作框架。就中蒙俄旅遊合作而言,內蒙古自治區及其各沿邊城市與蒙古國、俄羅斯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已有較深入發展。比如,“萬里茶路”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市長峰會,前兩屆會議就由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政府承辦。其中第二屆峰會的主題就是發展中蒙俄旅遊協作。山西省及相關地市政府如果能積極參與這樣的地方國際合作,繼而主動發起相關的地方協作機制,必然會對旅遊業發展創造條件。

其二,產業內合作,搭建合作平臺。在國際框架內發展旅遊合作、業內合作,即旅遊企業間的合作,是重中之重。旅遊企業間的國際合作,著重在於建立跨國的旅遊業合作平臺。基於統一的平臺,協同實施品牌宣傳、旅行社服務、旅遊產品開發、擬定旅遊服務標準等等。產業內合作涉及到旅遊業的方方面面,需要做大量具體的工作。長期以來,山西省的文化旅遊業一直徘徊在中蒙俄旅遊合作邊緣,缺乏深度的介入。在鍛造黃河、長城、太行文化旅遊業起步伊始,更應該積極主動地發展外向型合作,主動與內蒙古自治區以及蒙古國、俄羅斯發展相應的合作關係,努力形成一個多邊合作框架,在這一框架內逐步形成更為深入的合作細則,最終搭建起相對完備的產業合作平臺。

(本報記者 鄭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