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是個傳說,七夕是個傳統節日,俗稱女兒節。如果說它與兩性有關,無非是小姑娘希望長大後嫁個好男人。基本與情人無關。到了農曆七月七,專家學者就“七夕”是否可以做“中國的情人節”打起筆仗。在我看來,將七夕稱為“中國情人節”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凡是洋人有的,我們也要有!只不過要變成本民族的,本質上還是以西方為宗。就好比洋人有學士服、博士帽,我們也設計一個,但要有民族特色;洋人有耶誕節,我們也形式主義地搞一個類似的。
往早裡說,自從西風東漸,這種現象就開始了。例如康有為說洋人強大因為有國教,所以中國也應該有國教。只不過與洋人國教內容上要不一樣,於是提出把儒學變成儒教,立為國教。就社會現象而言,中國很多地方在標榜自己很出色的時候,往往給自己冠以“東方威尼斯”、“東方巴黎”、“東方小瑞士”等等頭銜,以示自己向西方靠攏而顯得榮耀尊貴。這現象似乎是文化自信,其實更是文化不自信。它就是以洋人為標準、為參照,例如洋人愛狗,非洋人吃狗肉便成了罪過。洋人金髮,非洋人就流行染成黃毛。洋人有的,為何我們一定要有?拿來主義雖然不能說今天已完全過時,但是,該拿的拿,不該拿的別拿,應該成為時代共識。具體來說,七夕就是七夕,幹嘛一定要變成情人節?
中國本沒有情人一說。如果有,充其量只是結婚前的那一段時間姑且可以將就稱之。情人不同於色情業,是指婚姻關係之外相對固定的兩性關係,它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因為基督教主張一夫一妻,但實際上又做不到,只好在合法婚姻之外保持非法的兩性關係。例如,亞瑟王的合法妻子叫奎妮薇爾,亞瑟王手下的第一騎士朗斯洛喜歡她,兩人便成了情人。亞瑟王不追究,有人說是為了保證騎士的忠誠。為了手下人聽話賣命,甘願戴綠帽,也算是很奇葩了。中國古代是妻妾制度,男人但凡喜歡女人,可以再娶。雖說這個制度對於女性不公平,但結果是基本上沒有非法的情人關係。如果有,那是非法通姦,要受罰。
當然,我們現在受西方影響很大,實事求是地說,受西方影響而導致的結果,有的好,有的並不好。例如,流行單身、丁克之類。要知道幾千年前,管仲就為寡婦鰥夫而著急,月老、紅娘都是為了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非讓情人關係固定化。如今,大量的剩男剩女卻徘徊在婚姻之外。在這種局面下,搞一箇中國情人節是為了促成婚姻,還是為了讓剩男剩女們更有滋有味地心安理得?最近有文章說,隨著技術進步,婚姻制度將徹底消亡。雖然看起來挺有道理,情人流行似乎也就有了必然,但那至多是未來的可能。而且,在我看來,那將導致人類的滅絕。大張旗鼓地設立、歡度“中國情人節”,是為了迎接那個人類末日嗎?是為了將剩男剩女進行到底嗎?所以,更合適的做法還是別搞什麼情人節,免得綠帽子漫天飛舞。早點結婚吧,對你身邊的人好一點。比情人節偷偷摸摸強多了。
閱讀更多 劉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