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進課堂,恐慌不如規範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被越來越多地運用於課堂教學在內的教育領域,這是技術進步和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就像課件投影取代了部分黑板板書、電腦打印取代了刻鋼板印油墨,人工智能的應用,會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課堂、管理學生、優化教學設計。

當然運用人工智能亦有一個“度”。那就是不能迷信人工智能、更不能把一切教學的輔助手段,都託付於人工智能。比如對學生的考勤,儘管人臉識別技術可能會比教師更為準確,但是學生為什麼會遲到、以及是否有厭學情緒,這都是需要老師耐心分析瞭解,是簡單的人工智能不能給出答案的。

有攝像頭對課堂進行實時監控,確實涉及到個人隱私等法律問題,以及數據的保存和使用等安全問題。就這個問題來看,用於課堂教學的人工智能,就像一把“雙刃劍”。

學校在決定將人工智能運用於教學之前,應該事先將保護學生隱私、課堂數據尤其是學生影像安全納入必備事項。不管任何形式的教學創新,核心依舊是以人為本,千萬不能為了教學輔助形式上的這點“芝麻”,而忽視了學生隱私和數據安全這個“西瓜”。

此外,攝像頭監控下的課堂教學,是否會演變成一場“作秀”?

這或也是因人而異。對教學經驗豐富、責任感強的老師來說,監控與鏡頭不應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干擾因素。而對於經驗欠缺的教師來說,監控反而有助於提升其“鏡頭感”,課堂上時時想到有監控這雙“眼睛”盯著,倒逼得自己努力去提升教學能力。

總的來說,對於進入課堂的人工智能,恐慌顯然大可不必;規範和完善機制倒是很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