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人处世,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组织又何尝不是如此?人也好,组织也罢,如果草率作为,势必于事无补、越弄越糟。

  许多“能人”或投机客,不论其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在某种力量的推动下,都可以被任命在重要的、有“权力”、有“油水”的职位上,而身为“伯乐”者根本没去探究此类任用是否合适、是否可为。如此选拔上去的人,必定又爱折腾一番,加官进爵后,自恃高人一等、与众不同,哪还知道自己是否短斤缺两?哪还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道理呢?

  为发展“地方经济”,推动旅游产业,搞点名人故居、圈点风水宝地、整点古风古韵、撰点故闻趣事,都是家常便饭,如果都是事实、史实,无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或人文底蕴的,但如果背离事实、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那就值得好好推敲了。更让人感怀的是,如果纯粹把这些作为敛财的手段,有关部门又疏于管理,对某些时候、某些地方被一些没脸没皮的无赖或有脸有皮的人物们胡乱收费或侵占,甚至个人或小集体把景区圈成自家的“后花园”,作为其敛财的资源,有关部门不闻不问,甚至有权势人物参与其中,势必有损形象,也必将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民俗活动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旅游文化的由头,该鼓励还是限制,该固守还是创新,这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传统民俗活动本是民众乐意疏财、乐此不疲,有着其深远历史渊源的,但有关部门,时而百般鼓动,重金补助,时而肆意创改,各种要求,时而限制举办,停止补助还百般约束,经过一番草率作为后,或热情大减,或怨声不断,或面目全非,甚至从此销声匿迹。头脑发热、前后矛盾、没有远见的管理,显然是不足取的。

  近期,疫苗事件又闹得沸沸扬扬、举国震惊。为了企业利润、为了一个“钱”字,真的就可以为所欲为、无所不用其极?在利欲熏心的商家面前,还能有什么产品是放心可靠的、货真价实的?还能有什么健康食品、放心药物?有点小病痛时,怎么能够保证自己不被过度治疗、不会被从小病治成大病?观此种种,怎一个“怕”字了得!

  有一些被置于突出位置的事务,由于其无以复加的“重要性”,造就了诸般的不择手段,容不得半点质疑和推敲,如执行不力,某些人还会被罢黜免职。类似现象不论是大的团体还是小的单位,都屡见不鲜。

  如今,扶贫工作如春风席卷大地,让广大贫困户充分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这就充分体现了“有所为”的正确主张。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要准确选定对象、把控好措施和尺度,并不容易,利益面前,多少民众浑水摸鱼,多少管理者做“顺水人情”或怕“得罪”人,该扶的不一定被扶,不该扶的则可能倍得利益;数量巨大、真假不分的大量所谓“贫困户”,远远超出了能承载的范围,为了忽悠过关,便只能胡乱地滥用职权搞摊派、夸大事实、编造数据,类似情况岂是少数?有多少所谓“贫困户”不是因为“疾病”和早年的超生游击队,以及一大批的无赖和懒汉?而“疾病”与“超生”致贫,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从根本解决呢?无赖和懒汉是不是该圈养起来呢?

  对于许多事务,该管还是不该管,如何管,这都是需要好好斟酌的,要管就得有人力和能力管,就得一批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公心的人妥善地、火候恰当、放眼长远地管,不放任也不过度,否则恐怕真就不如放任不管了。

  在发展变革的时代里,一切都在日新月异,人们往往只看今朝,忘了往昔,不断地崇拜着人造的某些数字,刻意地做着加减法,一辈子都在这些数字中折腾、“拼搏”,临老了、临死了,才突然怀念起昨天的人和事,一切就像一场梦,派头也好、落魄也罢,都不再重要,回归到孤单、平静,似乎什么也没留下。在今不知昔的变革洪流中,改革成了噱头、成了耳熟能详的符号,不管是改好还是改孬,都得“改革”,否则就是落伍,于是,不停地兜着圈子,走着盘山道,或许冷不丁又发现回到了谷底。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为人之道、管理良方,在如今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发展至上”的时势里,多少优良的传统文明、多少千万年积淀的人文精华被忽视甚至丢弃,作为未来人先祖的我们,能不为之汗颜吗?经济发展、挣钱活命只是一个过程和基础,精神生活和人文精粹才是人类的终极财富,历史会淡忘那些数字演绎的过程,唯有璀璨的人类文明将被不断积淀,源远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