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爲有所不爲

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人處世,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組織又何嘗不是如此?人也好,組織也罷,如果草率作為,勢必於事無補、越弄越糟。

  許多“能人”或投機客,不論其是否具備相應能力,在某種力量的推動下,都可以被任命在重要的、有“權力”、有“油水”的職位上,而身為“伯樂”者根本沒去探究此類任用是否合適、是否可為。如此選拔上去的人,必定又愛折騰一番,加官進爵後,自恃高人一等、與眾不同,哪還知道自己是否短斤缺兩?哪還知道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的道理呢?

  為發展“地方經濟”,推動旅遊產業,搞點名人故居、圈點風水寶地、整點古風古韻、撰點故聞趣事,都是家常便飯,如果都是事實、史實,無疑是有一定積極意義或人文底蘊的,但如果背離事實、添油加醋,甚至無中生有,那就值得好好推敲了。更讓人感懷的是,如果純粹把這些作為斂財的手段,有關部門又疏於管理,對某些時候、某些地方被一些沒臉沒皮的無賴或有臉有皮的人物們胡亂收費或侵佔,甚至個人或小集體把景區圈成自家的“後花園”,作為其斂財的資源,有關部門不聞不問,甚至有權勢人物參與其中,勢必有損形象,也必將影響當地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民俗活動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旅遊文化的由頭,該鼓勵還是限制,該固守還是創新,這也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傳統民俗活動本是民眾樂意疏財、樂此不疲,有著其深遠歷史淵源的,但有關部門,時而百般鼓動,重金補助,時而肆意創改,各種要求,時而限制舉辦,停止補助還百般約束,經過一番草率作為後,或熱情大減,或怨聲不斷,或面目全非,甚至從此銷聲匿跡。頭腦發熱、前後矛盾、沒有遠見的管理,顯然是不足取的。

  近期,疫苗事件又鬧得沸沸揚揚、舉國震驚。為了企業利潤、為了一個“錢”字,真的就可以為所欲為、無所不用其極?在利慾薰心的商家面前,還能有什麼產品是放心可靠的、貨真價實的?還能有什麼健康食品、放心藥物?有點小病痛時,怎麼能夠保證自己不被過度治療、不會被從小病治成大病?觀此種種,怎一個“怕”字了得!

  有一些被置於突出位置的事務,由於其無以復加的“重要性”,造就了諸般的不擇手段,容不得半點質疑和推敲,如執行不力,某些人還會被罷黜免職。類似現象不論是大的團體還是小的單位,都屢見不鮮。

  如今,扶貧工作如春風席捲大地,讓廣大貧困戶充分感受到了社會給予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這就充分體現了“有所為”的正確主張。然而,在執行過程中,要準確選定對象、把控好措施和尺度,並不容易,利益面前,多少民眾渾水摸魚,多少管理者做“順水人情”或怕“得罪”人,該扶的不一定被扶,不該扶的則可能倍得利益;數量巨大、真假不分的大量所謂“貧困戶”,遠遠超出了能承載的範圍,為了忽悠過關,便只能胡亂地濫用職權搞攤派、誇大事實、編造數據,類似情況豈是少數?有多少所謂“貧困戶”不是因為“疾病”和早年的超生游擊隊,以及一大批的無賴和懶漢?而“疾病”與“超生”致貧,根源在哪裡、如何才能從根本解決呢?無賴和懶漢是不是該圈養起來呢?

  對於許多事務,該管還是不該管,如何管,這都是需要好好斟酌的,要管就得有人力和能力管,就得一批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公心的人妥善地、火候恰當、放眼長遠地管,不放任也不過度,否則恐怕真就不如放任不管了。

  在發展變革的時代裡,一切都在日新月異,人們往往只看今朝,忘了往昔,不斷地崇拜著人造的某些數字,刻意地做著加減法,一輩子都在這些數字中折騰、“拼搏”,臨老了、臨死了,才突然懷念起昨天的人和事,一切就像一場夢,派頭也好、落魄也罷,都不再重要,迴歸到孤單、平靜,似乎什麼也沒留下。在今不知昔的變革洪流中,改革成了噱頭、成了耳熟能詳的符號,不管是改好還是改孬,都得“改革”,否則就是落伍,於是,不停地兜著圈子,走著盤山道,或許冷不丁又發現回到了谷底。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為人之道、管理良方,在如今這樣一個“金錢至上”、“發展至上”的時勢裡,多少優良的傳統文明、多少千萬年積澱的人文精華被忽視甚至丟棄,作為未來人先祖的我們,能不為之汗顏嗎?經濟發展、掙錢活命只是一個過程和基礎,精神生活和人文精粹才是人類的終極財富,歷史會淡忘那些數字演繹的過程,唯有璀璨的人類文明將被不斷積澱,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