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之濱的「創新經」:產學研協同 走好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後一公里

​ “墨子”飛天、“悟空”探秘、“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京東方10.5代線順利投產、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近年來,一項項科技成果在“創新之都”——合肥市不斷湧現。據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六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科技創新也成為了驅動安徽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以“創新”為城市名片的合肥,系列成就的背後有哪些因素驅動?科技創新成果成功產業化的經驗有哪些?當下科技創新領域痛點在何處?近日,央廣網記者專訪了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陳林,詳解江淮之濱的“科技創新”之道。

資源合理配置 讓創新的種子更快萌芽

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面前,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陳林說。

江淮之濱的“創新經”:產學研協同 走好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後一公里

(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陳林)

以坐落於合肥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有“創新工場”之稱的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研院”)為例,可實現異地操作的智能“雲印章”、生物農業光伏系統、可交互全息空氣影像技術等自主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這些高科技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系列成果的背後有哪些因素的驅動?陳林表示,先研院按照企業化的運行模式,核心業務上與社會資本、高校資源等聯動起來,通過契約形式約定技術開發的成果、產出以及開發的形式,催生了很多重點的創新轉化中心。資源的合理配置讓創新的種子更快萌芽。

“細化來看,知識產權和人才培養兩方面顯得尤為重要。”陳林進一步強調:“首先是知識產權資本化,要把它作為一個資本的要素,強調專利的產出,在成果轉化環節以知識產權專家入股的形式進行。在市場對接的時候,我們基本上是選擇有潛力的企業來投資合作,以技術為股本,通過成果的資本化推進產能。”

“其次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為本。只有不斷進行教育創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創新型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現在高校中很多的高學歷技術人才,到企業後沒有迅速轉化為合格的技術工作人員,這也是我國現在企業技術開發所面臨的痛點。”陳林說。

那麼,這樣的痛點如何解決?陳林表示,一直以來,先研院通過與高校、創新合作機構,定製型地引進實習生,讓他們在創新中心、孵化企業以及聯合實驗室進行專業的研發、培訓和教育。由此形成了一個由“企業導師”、“學術導師”與“創業導師”組成的“三導師”制度,根據專業和學生特點培養出定製型的人才。

據介紹,近年來通過這樣的合作,先研院已陸陸續續培養出將近3000名這樣的工程碩士,受到了市場的廣泛歡迎。

協同創新 走好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以自主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實現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不斷轉化,是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為前沿的科技創新創新標的,資料顯示,目前先研院孵化企業逾220家,其中有2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孵化的企業中,60%以上進入了產品銷售的實戰化。”陳林說。

在創新成果產業化過程中,陳林認為,除了技術人才的支撐,創新的文化氛圍、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也是成功的關鍵。

“首先,青年學子們有一個創新、自由的氛圍,無後顧之憂,才能更積極、主動的投入研究;其次,目前我國有一個普遍現象:80%以上的科研人才在高校,但90%以上的技術開發的需求、產業化的需求在社會和企業這兩個是割裂開來的。所以,要建設新型的研究機構,在高校和社會之間做一個第三方平臺。” 陳林說。

在科技成果落地的過程中,同樣也面臨著一些困境。陳林表示,相關成果的轉化,資金總是老大難。有企業看重一些創新項目,但不敢輕易投資。

“產業化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不確定性因素也很多,因此,很多的企業和投資機構不樂意做長期且有風險的投資”。他說。

在陳林看來,目前的風險投資環境、產業投資土壤,無法很好的解決成果轉化中的資金需求,更多投資人關注的是能否在短期獲得資金回報,而成果轉化之路很多年之後都不一定能看到收益。

目前,安徽省建設了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等一批高端協同創新平臺。陳林認為,這將對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起到促進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融資渠道變寬,也更有針對性,有利於打通相關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其實,創新的過程非常艱苦,其中每一步決策都需要很多耐心。未來,希望社會對科研工作者們多一些寬容感;此外,把資源配置到需要的地方,特別是培養一些自主創新型的小型企業,我認為這是核心的一點。”陳林坦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