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爲社會做點事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冷轉運是武漢市漢陽鋼鐵廠高溫車間的一位退休工人,今年73歲。

他本來是湖北黃陂人,1954年發洪水,全家投靠親友搬遷到武漢市區。冷轉運兄弟姐妹多,家庭困難。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他家靠政府每月20元的救濟,才算度過了難關。

6月12日,在武漢,第四屆“最美家鄉人”啟動儀式上,面對臺下30多家媒體的總編輯和記者,冷轉運講到被救助這一段,忍不住哽咽失語。

從那時候起,他心裡就有了感恩。

文 | 張培昂

冷轉運的一生,平平淡淡。

16歲,他在漢口惠濟理髮廳做學徒;19歲,成為南海艦隊一名戰士;24歲退伍,被分配到漢陽鋼鐵廠,直到退休。

沒有跌宕起伏,他的人生履歷,短短兩行字就可以概括。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年輕時的冷轉運(前排中間)

但有一些事,在心裡打下了烙印。

他記得在理髮廳做學徒的第一天,師傅故意考驗他,錢這兒丟了一枚,那兒落下一張。下班後他清理衛生,把那些錢碼好,交到師傅手裡。師傅語重心長地跟他說:你來我這裡,要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當兵後,在他們駐紮的海島上,沒有正規的理髮店。冷轉運從第一個月的津貼裡拿出4元錢,買了一套理髮工具,開始義務給戰友們理髮。

逢年過節,也給島上的居民理髮。

打那時候起,給人免費理髮成了習慣,並跟了他一輩子。

1969年,復員參加工作後,廠裡有一個澡堂,冷轉運在澡堂裡設了一個免費理髮處,為車間600多名工人服務。別人下班就走了,他回到家,要經常比別人晚上兩個小時。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冷轉運的義務理髮點

1995年,冷轉運退休了。他閒不下來,在居住的四新社區設了個義務理髮點,每月1日、15日,以及逢年過節,為人理髮。這個理髮點名氣越來越大,別的社區也常有人慕名而來。

冷轉運的故事,平平常常。

他是一位普通人,他幫到的人,比他還平常,其中很多其實屬於社會中的弱者。

江夏區有一家老年公寓,附近幾里路沒有理髮店,這裡的老人,面對理髮難、理髮貴的問題,一籌莫展,求助於媒體。冷轉運在電視裡看到了,主動上門服務,還笑稱自己是去解決老人們的“面子問題”。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除了在社區、小區理髮,冷轉運還提供“上門服務”。

社區裡91歲的劉全智老人,老伴多年前去世,兒女也住的遠。冷轉運每月上門為她理一次髮,順手還把家裡的體力活幹了。

一位街坊老太太過世了,老太太的兒子找到了冷轉運,請他為逝者理髮、整理儀容。因為停電,冷轉運又跑到工廠,找到200米長的動力線,為老太太完成了人生最後一次理髮。

這種事,他做過不止一次。有人問他為啥不忌諱,他說:這有什麼忌諱的,都是四鄰街坊,能幫就幫一把嘛。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一年除夕,一位中風老人的家屬打電話到社區辦公室,想要冷轉運上門服務。社區主任覺得家家戶戶都在吃團圓飯,冷轉運也是兒女繞膝的大家庭,哪會有時間上門服務呢。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打通了冷轉運的電話。冷轉運正在小兒子家吃團圓飯,他反而勸社區主任不要推掉,不能讓老人失望。在問清地點和聯繫方式後,他吃過午飯就趕回來給老人理了發,讓老人過了一個乾淨清爽的年。

冷轉運的生活,平平靜靜。

在他剛退休的時候,也有理髮店高薪聘請他,他沒有去。他想的是發揮餘熱,為社會做點事情。

這些年來,無論是在理髮點,還是上門為人理髮,他都自帶水杯,連大家的一口水都不喝。

也有些他經常上門服務的,家屬過意不去要給費用,都被他拒絕了。他說:我願意幫助大家,不是為了錢,我雖然沒得到錢,卻得到了錢所買不來的快樂。

這種快樂,帶來了冷轉運內心的平靜,也帶給了這個家安穩。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武漢晚報》”最美家鄉人“欄目關於冷轉運的報道

冷轉運老倆口都是退休多年的工人,每個月加起來,也不過有五千多一點的退休金。他們居住的房子,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單位分的老公房。

他們家位置偏遠。從武漢市中心出發,坐公交車要一個多小時。樓房樓梯逼仄,陡,是那個年代簡易公房的顯著標志。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客廳裡的老舊電視機

房間有40平方米,客廳放了一張複合板餐桌,角落裡有一張桌臺,上面是一臺老式12英寸康佳電視機,也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標誌性產物。除了這些,客廳再不能容下別的東西。

裡間臥室裡,並排放了張雙人床和一張高低床。雙人床歸老兩口,高低床上鋪,存放著些舊物件;下鋪,如果哪天孫女留了下來,就屬於她們。

屋角,摞著幾個陳舊斑駁的箱子。“那時候燒柴還要憑票買,”冷轉運給我這樣介紹這幾個箱子的歷史,“我現在用它們裝書。”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臥室裡存放的舊箱子

冷轉運的大兒子冷海波說,自己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而是“正二代”——正能量二代。如果用金錢來衡量,這些年,父親靠理髮也許能積攢下買個房子的錢,他的選擇雖然不能帶來錢,卻給全家人帶來了滿足感,一家人都為父親自豪。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冷轉運入選第三屆“最美家鄉人”

冷海波還記得這樣一件事:他6歲的兒童節,媽媽帶他和弟弟到王家墩機場玩,拿出十元錢買票讓他們哥倆體驗了一次坐飛機。對於一個工人家庭來說,三十多年前,十元錢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甚至可以抵擋一個月的家用了。媽媽一直省吃儉用,為什麼卻捨得花這個錢?長大的過程中,冷海波慢慢體會到,這是媽媽想讓自己的孩子懂得什麼才是“捨得”。

“對自己要不捨得,對別人要捨得。還有,該捨得就要捨得。”冷海波說,這是自家老人用自己的言行,給家庭、給兒孫輩樹立的為人處世的標杆。

武漢73歲退伍老兵義務理髮半個世紀 就想為社會做點事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長久地堅持一件事,是最平凡的冒險。

冷轉運的一生不發達,不顯赫,走進他的家甚至讓人心酸,在被發現並被評為“最美家鄉人”之前,他默默無聞,走在人群裡也毫不起眼。

他像無足輕重的一滴水,但一直不卑不亢地堅持著自己的人生。

像冷轉運這樣的人,最近幾年裡,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聯合各地媒體,通過尋找“最美家鄉人”活動,在全國找到了一千多個。

他們都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都是蒼茫大海中的一滴水,微不足道但鍥而不捨,溫潤著自己身邊的那一片空氣,或土地。並且永不枯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