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下嫁的真實性,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

我的世界你可明白


孝莊下嫁多爾袞應該是真事。

孝莊1613年生,多爾袞1612年生,兩個人年齡相當。皇太極死時孝莊30歲,多爾袞31歲。兩個人結合年齡上不是問題。

孝莊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族,13歲時作為陪嫁,隨姑姑一起嫁給女真族的皇太極。蒙古族和女真族都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男人死了,孤兒寡母生存很難,為保護婦女兒童,始終流傳著兄死妻嫂,父死妻後母的習俗。孝莊下嫁多爾袞這在大清朝不成問題。而且,孝莊本人排斥漢文化,儒家亂倫在她那兒根本不成立。



下嫁多爾袞,孝莊思想上沒有障礙,而且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大清剛建國時,不許女人干政,孝莊不管怎麼有能力,她也不能垂簾聽政。要想讓順治小皇帝坐穩皇位,最好的辦法就是控制住多爾袞,嫁給多爾袞是最有效地途徑。



孝莊下嫁多爾袞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多爾袞被授予“皇父攝政王”稱號。孝莊作為順治小皇帝的母親,和多爾袞必然有交集。孝莊沒有下嫁多爾袞,孤兒寡母,孝莊讓順治管多爾袞叫爹,那是她精神有病。大臣們商定讓順治管多爾袞叫爹,那是侮辱孝莊。只要孝莊下嫁不是真的,“皇父攝政王”稱號,怎麼說都不合適。



孝莊下嫁多爾袞,為什麼正史上沒有記載。其實很簡單,都被抹去了。

清兵入關,定都北京,大清皇族開始受漢文化影響。在儒家文化裡,孝莊下嫁多爾袞屬於亂倫,這怎麼可以記在歷史上,所以皇家修史時都給抹掉了。


豫有得


“太后下嫁”之說傳了千年,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引起這個說法原因是順治五年,親王多爾袞被封為“皇父攝政王”,他這個稱謂引起了人們的猜測,認為只有皇帝之母“屈尊下嫁“,多爾袞才會有這個特殊的稱呼。



那麼,“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呢?就先從頭簡單的說一下:

孝莊太后叫“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第二個女兒,也是皇太極的“孝莊文皇后”。當時,年僅13歲的布木布泰,隨同自己的姑母“哲哲”也就是“孝端文皇后”,一起嫁給了“後金貝勒皇太極”。婚後,她和皇太極生育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順治皇帝)。

據史料記載,“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 生得天生麗質,還是個端莊大氣、聰慧果斷又賢德的女子。早在皇太極時期,她就皇太極所倚的後宮內政的幫手。皇太極稱帝后,建了五宮,便封“布木布泰”為永福宮“莊妃”。皇太極死後,因是順治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為太皇太后。之後,她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清朝的“興國太后”。


閒話少說,書歸正傳。關於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一說,其實,正史中並沒有記載。歷史上對於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一共有三種猜測:

第一種說法是:兩個人一直都沒結婚,而是非法同居,至死都保持著親密的情人關係。

第二種說法是:兩個人都非常恪身守禮,不但沒有結婚,也沒有越軌成情人,而是始終都保持著純粹的皇嫂與小叔子的關係。

第三種說法說:皇太極駕崩之後,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兩個人就結了婚真在一起了。

但實際情況究竟是哪一種呢?人們又議論紛紛,但似乎每一種都有可能,但每個種可能的證據又都不充分。

《孝莊秘史》電視劇中,少女時期的孝莊,與少年多爾袞,與在草原上,一見鍾情。便對著蒙古包山萌海誓,終身相許。此後,二人雖然沒能“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多爾袞好像一直都很痴情,他除了自己很不願意地討了一個小玉兒做老婆外,一輩子都沒討過其他女人。



然而,事實上呢?

多爾袞與孝莊之間根本就沒有什麼機會去一見鍾情、生死相許。原因有三:

一、他們兩個只在集體的聚會上見過三次的面,而且都有眾人在旁邊,所以不可能當場就愛得死去活來;

二、對科爾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只是她們身份的使命。愛情只是她們夢中的海市蜃樓,她們不敢想,也沒有機會做。

三、實際上,多爾袞並不是只有小玉兒一個女人,不算上孝莊,他的妻妾也只少有十多人。

那麼,“太后下嫁”之說大家只是猜測,不過有時候猜測也是有憑有據的,比如以下幾點:

1、滿族“兄終弟及”的舊俗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是滿族古有的習俗,兄長去世,弟弟要繼承兄長的一切遺物,同時也要續娶嫂子。當年多爾袞續娶自己的嫂子孝莊文皇后,是符合滿族習俗的。

2、“皇父攝政王”的稱謂

多爾袞原是“皇叔父攝政王”,但他卻突然自己已成為“皇父攝政王”,並公開以皇上父親的身份自居。這個突如其來的稱謂,使人們想到:只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才有可能產生。

3、“大禮恭逢太后婚”

在明末清初的抗清將領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中寫道,“上壽稱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其中:“上壽”就是祝壽的意思,“合巹”是古代少數民族結婚的習俗,“慈寧宮裡爛盈門”是說太后宮裡的人們都非常高興,最後這句“大禮恭逢太后婚”,無疑就是太后的壽辰與婚宴在一起舉辦的意思啦。

4、為兒子皇位,屈尊下嫁

皇太極駕崩時,孝莊才三十多歲,而順治才六七歲。而多爾袞卻手握大權,是朝中說一不二的人物,其野心就是想以代統天下,年幼的小皇帝隨時有可能被他廢掉,據說他連“玉璽”大印都搬到了自己的睿親王府裡。這樣看來,孝莊為了保住兒子皇位,不得不委身於小叔子多爾袞,從而屈尊下嫁給。

5、“太后下嫁詔”

近代學者劉文興,在《皇父攝政王起居注》中,所撰的“跋中”寫道:“父親劉啟瑞在宣統元年任內閣侍讀學士,奉命收拾內閣文庫檔案時,竟然見到了順治時的‘太后下嫁詔’。”

不過,此證據還有待考查。

6、不會威脅到順治皇位

據說,在“松錦大戰”後,睿親王多爾袞身體受到重創,再也生不出孩子來。所以孝莊才敢於嫁給他,因為他們的婚姻已經不會對兒子福臨造成威脅,反而只能帶來利益。

7、死後葬於“風水牆”外

孝莊太后殯天后,沒有與瀋陽“昭陵”的皇太極合葬,而是葬在了“清東陵”的“風水牆”外。對此,人們便猜測一定事出有因。因為按清早期的喪葬制度,皇后、妃嬪死後都是要與皇帝合葬的。因此,孝莊可能是因為下嫁了多爾袞,而無法與先皇合葬;並且因為下嫁而有損皇家威嚴,因此把她葬在風水牆外。

那麼,從上面這幾條證據來說,“太后下嫁”就是真的了。

但是,縱然是真的,也有情可原。要知道,皇太極駕崩後,汗位之爭非常激烈,大戰一觸即發。特別是多爾袞與豪格兩個親王,都想坐上大寶之位。但要是兩人真幹起來,滿清非得亡國不可。這時孝莊挺身而出,在兩中勢力之間幾番斡旋,才使他們雙方決定各退一步,答應另立別的皇子。於是多次商榷之後,通意讓福臨繼承皇位。但此後攝政王多爾袞,仍獨攬大權,而年幼的順治帝,又撐不起朝面。孝莊只有下嫁多爾袞,才能保住兒子的皇位。



不過,也有許多證據說明“太后下嫁”只是謠傳:

  1、“皇父攝政王” 不足為憑

如果以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來說“太后下嫁”, 也是不足為憑的。因為古代的早有一些君王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稱謂的;並且孝莊,也曾經認“傳教士湯若望”為“碼法”——父親的意思。

2、史料沒有任何記載

“太后下嫁”之說,史料沒有任何記載。但是,像《清史稿·多爾袞傳》中,對多爾袞構陷豪格,強納豪格之妻為妃之事,都作了詳細記錄。如果“太后下嫁”是名正言順的成婚大典,既然是符合滿族舊俗的就沒有什麼可值得隱瞞的。所以宮廷史冊或其他史料,不會沒有一點記載的。

3、“卑不動尊”的禮俗

孝莊太后去世時,皇太極已死去多年了。所以,沒有讓她去昭陵與皇太極合葬,可以是按照古代“卑不動尊”的禮俗,才沒有合葬的;況且,昭陵裡已合葬了孝端文皇后。

由此可見,“太的下嫁”的真實性,並不是太充分。

但是,不管如何,“孝莊”在世的七十四年裡,她與清朝的四代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共同經歷了內憂外患、風風雨雨。她以自己的智慧和膽識,在大清朝的風雨兼程中度過了傳奇精彩的一生。


超能古博士


我也認為孝莊是嫁給了多爾袞的,而且是正式的嫁的,辦了婚禮的。

為什麼史書不寫呢,這是因為清朝在入關前滿人還是遊牧民族,他們的民族習慣就是男人死了之後兄弟娶其妻子並且佔有他的財產,同時撫育他的孩子,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例如林丹汗死後,他的不少后妃都來投奔滿清。當時的滿清貴族就挑選漂亮的而且財產多的娶來。皇太極的後宮裡五個妃子裡,就有兩個是林丹汗的女人。當時的滿人不會覺得她們嫁過人不貞潔而看清她們。

因為滿人入關之前,生活的惡劣,一個家庭沒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無法生存。滿人沒什麼儒家文化,不懂什麼從一而終。他們需要的就是生存和繁衍。

因此自家人娶了寡婦,拿到她的財產,養她的孩子,對所有人都好。就算那個死去的男人,他的後代才能延續。他的女人才能活下去。

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孝莊在歷史上和多爾袞沒感情的。根據姚雪垠的《李自成》裡寫的比較真實的情況,莊妃當時還擔心被殉葬。

最終,她兒子上了皇位,她依靠了最大的權貴多爾袞,其實對當時的她來說是件最好的事情。

根據當時的民間記錄,以及朝鮮國史料記錄,他們是正式成婚的。

按照當時滿人傳統,一旦成婚,福臨就是多爾袞的兒子。而多爾袞後來的行為,基本上是當福臨親生兒子。

可是後來,福臨有了幾個漢人老師,被漢人儒學說感化,就覺得母親和叔叔在一起是禽獸行為。年輕的他完全不能接受這種事情,於是非常憎恨多爾袞,覺得這就是恥辱。

他根本就想不到沒有多爾袞,他哪裡能學到儒學,還在草原上當野蠻人呢!

多爾袞後來的悲劇,也來源於兩種文化的衝撞。

後來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更漢化,明白孝莊嫁多爾袞是非常醜的事情。他們雖然用武力壓制了漢人,但是思想上卻被漢人俘虜。反正歷史是掌權者書寫,於是孝莊下嫁的事情就被掩蓋了。

這個就成了滿清謎案之一。

因為這個歷史原因,我們從民間記錄和朝鮮國記錄來看,更真實。

中國歷史上,遇到這種帝王都感覺羞恥的事情,例如宋朝的靖康之難,皇帝就很喜歡改歷史,例如宋高宗把母親年齡加十歲,拼命隱瞞母親被金國擄走的醜事。

就算李世明這種明君,看到史書上寫的玄武門也很不淡定,想方設法改的更有利於自己。

如果孝莊沒有下嫁,這種莫名其妙的說法是不會流傳那麼廣的。


實夢閣


太后下嫁攝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學界尚有爭議。太后下嫁之說,最早引起史家關注的是明遺民的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說:“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主張太后下嫁說的還有其它一些論據:其一,多爾袞尊稱為“皇父攝政王”;其二,據《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又親到皇宮內院”;其三,孝莊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是否因下嫁多爾袞而有難言之隱。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實》,針對太后下嫁說的各種根據,一一予以駁難[12]。孟森認為他是故明之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再者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

”、“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稱姜太公為尚父,不足為據,至於所謂到“皇宮內院”,疑多爾袞另有亂宮之舉,不見得專指孝莊太后;再者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與夫君合葬,這在古代並不乏實例。閻崇年也認為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於“太后下嫁”的史證,此事純屬子虛烏有

雖然孝莊皇后沒有下嫁多爾袞,但二人之間的關係卻是非同一般。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皇太極的兒子豪格都對皇位虎視眈眈。最終多爾袞將孝莊的兒子福臨推舉上位。雖說有一種迫於當時形式的原因,但其中孝莊卻也是其中的決定因素之一。多爾袞希望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而孝莊則希望用多爾袞保全母子二人的性命。於是二人一拍即合,合作達成。而此時孝莊還是年輕貌美的婦人,而多爾袞也是英雄了得,二人合作之中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係是不言而喻的。


林一白872


題主覺得空穴來風必有因可以理解,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八卦都是事實~對吧。

這件公案是歷史謎題,只能說羅列一些事實,大家自行判斷。(很多老師們都曾經有過肯定或否定的揣測,僅僅以正史來考較,學界認為是不存在下嫁的)

下嫁論的主要證據是順治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告天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群臣擁戴皇父攝政王。我皇父攝政王....這是很多人認為孝莊下嫁多爾袞的證據來源,見於諸多史稿,順治八年,追論多爾袞生前謀逆,“(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概用皇父攝政王之旨,不用皇上之旨”也是其大罪之一。清世祖順治六年,張蒼水作《建夷宮詞》十首,其中就有: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疑似諷刺孝莊多爾袞。孝莊死後不願葬到皇太極身邊,反而說: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但是清史專是家孟森認為皇父是尊臣的稱呼。也有人認為滿文ama(阿瑪)不僅僅是生父,可用於對同輩的尊稱。而張蒼水是反清將士,也不能信。而不合葬也不是首例,不能為依據。

所以,你覺得呢?嫁了還是沒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