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老家许昌

文·图‖王国斌

禹州有街叫光明,

小街当年响全城。

人潮涌动商昌盛,

月白风清景连景。

此街本为景云名,

改名故事几人清?

今把传奇讲您听,

地方文化来传承。

现在禹州城里人只知道位于西大街南侧,城隍庙错对的一条小街叫光明街,却鲜有人知这条街在解放初及以前叫景云街,更不知道这条街名称的来历。

本人去年加入角山文化研究会,有幸研究角山文化,在对王棽林先生居住地、办公场所等足迹的探究中发现,景云街的由来原来与清末举人、民国《禹县志》主卿王棽林有关。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王棽林,字槐三,乳名灿,学名森林,号角山居士。1869年(清同治八年)农历己巳年出生,属蛇,1936年10月20日去世。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农历壬寅年科考甲等头名举人。少时私塾师从葛时芳,考中举人后师从樊海澜,并与樊同期考进士落选。曾任禹县候补县长,民国《禹县志》主卿编修。著有《角山文集》、《畏秋楼诗稿》、《遣日录》、《民史传》等200多卷。

王棽林先生的出生地是方岗镇石坑村栗子沟自然村。王家人长期居住在那里。他兄弟姊妹八人,弟兄六人,在禹州城内有居所两处,一处在现在的倒座街(即倒座街西、光明街南的西南大角一所大宅院),另一处是现山林街北头路东三层日式建筑的大宅院,起名畏秋楼,于2000年因房地产开发而拆除。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怀着对原景云街现光明街来历的兴趣,笔者有意查阅《禹州志》(清顺治版)、《禹州志》(清道光版)、《禹县志》(民国版),但这些志书均无该街巷的记载。1989年版《禹州市志》仅介绍光明街全长340米,宽6米,石子路面,起西关桥,止倒座(关帝庙)街。可能该街是条不起眼的小街巷,又窄又短,没有必要记载街巷的原由。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禹州市地名志》载:

光明街位于城区西部。清末民初,该街叫景云街,因在城隍庙南,按其方位古称城隍庙南拐,也有习称城隍过道、城隍胡同。1956年因电力公司设该街,故改为光明街。南起倒座街,北至西大街。全长338米,宽4米,灰渣路面,县科委、地震局、计量所曾驻该街。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倒是《禹州故城》记载较为详细:

景云街,又名城隍庙南拐,今名光明街。它北起宣化街(即西街)城隍庙门,南至倒座街西端的关帝庙,全长百丈,宽约丈二,是近靠西城门(怀远门)的第一条南北街巷。

该街名称多变,清末时还称景云街,许取当地景色靓丽,云白风清之意。后因它在城隍庙之南称城隍庙南拐。1956年,当时的电力公司驻此办公,首先装了路灯,满街光明,遂改为光明街至今。该街也是商贸繁荣之地,民国年间经营中药材的字号有豫兴德药栈、同立泉药栈、恒昌合药栈、豫生源药行、信茂药行和厚生堂药铺、何家膏药老铺等,还有多家铜匠铺、铁匠铺、杂货铺等等。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今年初夏,笔者无意中从方岗帖沟村一老先生处看到一本手写日记,记录着王哲夫大少在1958年亲口提到城里有条景云街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大概是曹官在任时他父亲嫌南拐胡同不好听而改的。他出过一本《哲夫文集》,且在文集里有所提解。

王哲夫是什么人?带着这个疑问,我翻书查找,访问后人及知情人才略知一二。

王景云,男,字维城,号哲夫,1892年出生,1967年去世。河南政法学校和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毕业。民国时曾任偃师县县长,安徽望江县长。解放后因家族被确定为地主成分,且任职属国民党伪县长,无奈回乡务农劳动改造。他是王棽林先生之大儿子。

角山先生对子女格外疼爱和呵护,并希望他们个个成才。在《王棽林诗稿》中,《景儿小照》诗写到:

血驹千里直无前,

称我家儿知汝贤。

诵得老夫诗便好,

东坡集后更斜川。

《题熙儿诗课后》诗写到:

骥子原来最好儿,

小年诵得老夫诗。

须知诗是吾家事,

诗在空山独往时。

可见角山先生对两个儿子的成长表现信心满满。惜二儿潜夫过早离世,他则全力辅佐大儿事业腾达。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通过以上资料和采访比对,民国《禹县志》没有显示这个小街,可能有避嫌成分。虽然《哲夫文集》没有找到无法核实,也没有其它相应资料有力印证,但通过种种迹象,笔者还是大概还原了景云街名称的由来。

1901年至1905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曹广权任禹州知州时期,对王棽林等当地人才非常器重。1902年王考中举人后,曹助力驱使比利时人开采三峰山煤矿,尽而夺回煤矿公司经营权交王家经营。随着航运的开通,煤炭生意坐地生根,经营突飞猛进,王家日升斗金,赚得盆满钵满。

在此期间,王棽林兄弟六人购得位于现光明街南头路东、倒座街西头路北的一处三进大宅院,内含四个配院供兄弟几个居住。光明街开有两个大门,倒座街有一个大门两个偏门。与此同时,王棽林还在家乡栗子沟建起了两处二进前后两层楼的大宅院,随后又建了一处书屋。目前,该故居已被批准为许昌市文保单位。

听王氏后人讲,王棽林搬入后院正房后,出外经常走西门,有时走南门。因该街药行货栈林立,好不繁忙,街名南拐,过道,胡同与繁荣的场景不大适应。恰逢街巷普查绘图,他就向曹知州及幕僚建议更改街名。幕僚问改什么合适,你住在那里又有大学问,你有发言权。

王棽林思前想后,自己住宅占整街的半截,用自己名字命名不大合适,用其它词汇代替不大相符。当看到儿子时,他灵机一动,何不取“景云”二字命为街名?这样体现出了药业繁荣景象,既不失大雅,又富有诗意。王棽林的建议得到了允准。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当时王景云大约12岁左右,聪慧伶俐,好学上进,吟诗朗朗上口,作诗韵律相合,是培养的好材料。街名与他名字相同或许碰巧,可能不会是角山先生的真实想法。

如今的光明街已向南延伸与万寿宫街贯通,水泥道路平整,环境干净优雅。遗憾的是,由于关帝庙的不可移动形成了一个拐角,还真成了“城隍庙南拐”了。

当今经济迅猛发展,光明街早已失去了昔日繁荣景象,“景云”二字也失去了存在的喻意并被历史所淘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房屋需求的日益高涨,加之开发商的盲目开发,光明街昔日的古香古韵逐渐失色,成为参差不齐古新并存的小街巷。

禹州这条大名鼎鼎的传奇小街,如今已鲜有人知了!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王国斌,字季境,男,1965年3月出生,曾在《奔流》、《原野》、《夏都文学》、《禹州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游记十多篇。业余时间研究张良文化、角山文化等地方文化。现供职于禹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