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老家許昌

文·圖‖王國斌

禹州有街叫光明,

小街當年響全城。

人潮湧動商昌盛,

月白風清景連景。

此街本為景雲名,

改名故事幾人清?

今把傳奇講您聽,

地方文化來傳承。

現在禹州城裡人只知道位於西大街南側,城隍廟錯對的一條小街叫光明街,卻鮮有人知這條街在解放初及以前叫景雲街,更不知道這條街名稱的來歷。

本人去年加入角山文化研究會,有幸研究角山文化,在對王棽林先生居住地、辦公場所等足跡的探究中發現,景雲街的由來原來與清末舉人、民國《禹縣誌》主卿王棽林有關。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王棽林,字槐三,乳名燦,學名森林,號角山居士。1869年(清同治八年)農曆己巳年出生,屬蛇,1936年10月20日去世。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農曆壬寅年科考甲等頭名舉人。少時私塾師從葛時芳,考中舉人後師從樊海瀾,並與樊同期考進士落選。曾任禹縣候補縣長,民國《禹縣誌》主卿編修。著有《角山文集》、《畏秋樓詩稿》、《遣日錄》、《民史傳》等200多卷。

王棽林先生的出生地是方崗鎮石坑村栗子溝自然村。王家人長期居住在那裡。他兄弟姊妹八人,弟兄六人,在禹州城內有居所兩處,一處在現在的倒座街(即倒座街西、光明街南的西南大角一所大宅院),另一處是現山林街北頭路東三層日式建築的大宅院,起名畏秋樓,於2000年因房地產開發而拆除。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懷著對原景雲街現光明街來歷的興趣,筆者有意查閱《禹州志》(清順治版)、《禹州志》(清道光版)、《禹縣誌》(民國版),但這些志書均無該街巷的記載。1989年版《禹州市志》僅介紹光明街全長340米,寬6米,石子路面,起西關橋,止倒座(關帝廟)街。可能該街是條不起眼的小街巷,又窄又短,沒有必要記載街巷的原由。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禹州市地名志》載:

光明街位於城區西部。清末民初,該街叫景雲街,因在城隍廟南,按其方位古稱城隍廟南拐,也有習稱城隍過道、城隍衚衕。1956年因電力公司設該街,故改為光明街。南起倒座街,北至西大街。全長338米,寬4米,灰渣路面,縣科委、地震局、計量所曾駐該街。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倒是《禹州故城》記載較為詳細:

景雲街,又名城隍廟南拐,今名光明街。它北起宣化街(即西街)城隍廟門,南至倒座街西端的關帝廟,全長百丈,寬約丈二,是近靠西城門(懷遠門)的第一條南北街巷。

該街名稱多變,清末時還稱景雲街,許取當地景色靚麗,雲白風清之意。後因它在城隍廟之南稱城隍廟南拐。1956年,當時的電力公司駐此辦公,首先裝了路燈,滿街光明,遂改為光明街至今。該街也是商貿繁榮之地,民國年間經營中藥材的字號有豫興德藥棧、同立泉藥棧、恆昌合藥棧、豫生源藥行、信茂藥行和厚生堂藥鋪、何家膏藥老鋪等,還有多家銅匠鋪、鐵匠鋪、雜貨鋪等等。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今年初夏,筆者無意中從方崗帖溝村一老先生處看到一本手寫日記,記錄著王哲夫大少在1958年親口提到城裡有條景雲街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大概是曹官在任時他父親嫌南拐衚衕不好聽而改的。他出過一本《哲夫文集》,且在文集裡有所提解。

王哲夫是什麼人?帶著這個疑問,我翻書查找,訪問後人及知情人才略知一二。

王景雲,男,字維城,號哲夫,1892年出生,1967年去世。河南政法學校和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前身)畢業。民國時曾任偃師縣縣長,安徽望江縣長。解放後因家族被確定為地主成分,且任職屬國民黨偽縣長,無奈回鄉務農勞動改造。他是王棽林先生之大兒子。

角山先生對子女格外疼愛和呵護,並希望他們個個成才。在《王棽林詩稿》中,《景兒小照》詩寫到:

血駒千里直無前,

稱我家兒知汝賢。

誦得老夫詩便好,

東坡集後更斜川。

《題熙兒詩課後》詩寫到:

驥子原來最好兒,

小年誦得老夫詩。

須知詩是吾家事,

詩在空山獨往時。

可見角山先生對兩個兒子的成長表現信心滿滿。惜二兒潛夫過早離世,他則全力輔佐大兒事業騰達。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通過以上資料和採訪比對,民國《禹縣誌》沒有顯示這個小街,可能有避嫌成分。雖然《哲夫文集》沒有找到無法核實,也沒有其它相應資料有力印證,但通過種種跡象,筆者還是大概還原了景雲街名稱的由來。

1901年至1905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曹廣權任禹州知州時期,對王棽林等當地人才非常器重。1902年王考中舉人後,曹助力驅使比利時人開採三峰山煤礦,盡而奪回煤礦公司經營權交王家經營。隨著航運的開通,煤炭生意坐地生根,經營突飛猛進,王家日升鬥金,賺得盆滿缽滿。

在此期間,王棽林兄弟六人購得位於現光明街南頭路東、倒座街西頭路北的一處三進大宅院,內含四個配院供兄弟幾個居住。光明街開有兩個大門,倒座街有一個大門兩個偏門。與此同時,王棽林還在家鄉栗子溝建起了兩處二進前後兩層樓的大宅院,隨後又建了一處書屋。目前,該故居已被批准為許昌市文保單位。

聽王氏後人講,王棽林搬入後院正房後,出外經常走西門,有時走南門。因該街藥行貨棧林立,好不繁忙,街名南拐,過道,衚衕與繁榮的場景不大適應。恰逢街巷普查繪圖,他就向曹知州及幕僚建議更改街名。幕僚問改什麼合適,你住在那裡又有大學問,你有發言權。

王棽林思前想後,自己住宅佔整街的半截,用自己名字命名不大合適,用其它詞彙代替不大相符。當看到兒子時,他靈機一動,何不取“景雲”二字命為街名?這樣體現出了藥業繁榮景象,既不失大雅,又富有詩意。王棽林的建議得到了允准。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當時王景雲大約12歲左右,聰慧伶俐,好學上進,吟詩朗朗上口,作詩韻律相合,是培養的好材料。街名與他名字相同或許碰巧,可能不會是角山先生的真實想法。

如今的光明街已向南延伸與萬壽宮街貫通,水泥道路平整,環境乾淨優雅。遺憾的是,由於關帝廟的不可移動形成了一個拐角,還真成了“城隍廟南拐”了。

當今經濟迅猛發展,光明街早已失去了昔日繁榮景象,“景雲”二字也失去了存在的喻意並被歷史所淘汰。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急劇膨脹,人們對房屋需求的日益高漲,加之開發商的盲目開發,光明街昔日的古香古韻逐漸失色,成為參差不齊古新並存的小街巷。

禹州這條大名鼎鼎的傳奇小街,如今已鮮有人知了!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王國斌,字季境,男,1965年3月出生,曾在《奔流》、《原野》、《夏都文學》、《禹州報》等報刊發表散文、隨筆、遊記十多篇。業餘時間研究張良文化、角山文化等地方文化。現供職於禹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