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的序文究竟講了什麼?

清朝廉官葉存仁,做了三十餘年的官。他離任時,手下部屬執意送行話別,但送行的船遲遲不發,葉存仁好生納悶,等至明月高掛,來了一葉小舟,原來是部屬臨別贈禮,故意等至夜裡避人耳目。葉存仁當即寫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禮而去。

《了凡四訓》的序文究竟講了什麼?

葉存仁的“不畏人知畏己知”後來許多人加上一句話成為“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已知”。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了?用現代話解釋就是:“一個人騙得了任何人,騙不了自己的良心,騙不了神明”。為什麼中國人相信有神明瞭?我們每個人起心動念,就像佛家說的“明鏡臺”照鏡子一樣,心中所想的全部顯現出來了,那就叫做“誠”,所以叫“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可見“誠”是自己對自己的觀感和看法,跟別人沒有任何關係,所以當我們有了念頭,併產生後續的言行舉止之後,便成了事實了,這個事實時間長了便習慣成自然,各種習慣便構成了我們每個人整個的人生和吉凶福禍。所以“心想事成”是事實語,並非祝福語,所以我們中國人會說“心誠則靈”原因在此。

《了凡四訓》的序文究竟講了什麼?

而《了凡四訓》的通篇序文,從一開始的:“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返省克念。”到“因攝取聖賢克己復禮閒邪存誠之意,以塞其責雲。”整片序文全部都在講“克己復禮”。也就是控制剋制轉移自己的念頭,然後轉消極為積極,轉負面為正面,轉惡念邪意為善念正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惡修善,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舉心動念所言所行,纖悉皆記,以期善行每日劇增,久則唯善無惡。最後,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有子孫。從而達到超凡入聖,優入聖賢之域,獲福德慧之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