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张继平

一百多年前那个遍山红叶的晚秋时节,一个叫老残的郎中,背着箱笼,坐着马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济南。进了济南城,但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派美景,使得老残这位走过南闯过北、四处行医的大夫,也直觉得这里的风光比那江南风景更为有趣。时近傍晚,老残到了小布政司街,投宿在一家名叫高升店的客店,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他想养足精神,做好翌日游览大明湖的准备。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布政司街上的玉环泉老照片

一百多年后一个春风鼓荡的下午,我们来到省府东街,也就是老残住过的小布政司街,循着老残游走的足迹,寻找那间赫赫有名的高升客店遗迹。我们逐一猜测着究竟是哪所房子,却没有最后的定义,问在街旁开店的老大爷,老大爷一脸茫然,不知老残是何许人也。

《老残游记》的主人公老残,其实姓铁名英,原本是清末小说家刘鹗自己的化身。刘鹗,原名孟鹏,字铁云,江苏丹徒人,生于清成丰七年,卒于宣统元年,年53岁。1891年,山东巡抚张曜咨调刘鹗到山东任黄河下游提督,办理黄河河务。他起初借住在济南朋友家里,后来接来家眷,赁居在济南城里布政司街,以后又迁居县西巷内的支巷一鹦鹉庙街(后改名英武庙街)。光绪十九年(1893),山东巡抚福润根据光绪六年求才的“上谕”推荐刘鹗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并以候补知府衔得到任用。当年秋,刘鹗母亲朱氏去世,刘鹗回南方守制。后于光绪廿年(1895)到北京报到,从此离开济南。当年刘鹗在山东巡抚张曜幕中时,袁世凯也在张曜幕中。袁世凯曾托刘鹗向张曜求情,以外放任职。结果张曜没有同意,袁世凯因此对刘鹗怀恨在心。后来袁世凯入军机处,掌握大权,于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罗织罪名命人将刘鹗逮捕,遣戍新疆,次年,刘鹗病死在乌鲁木齐。

在济南的三四年间,刘鹗广泛接触群众,熟悉济南风土人情,游览名胜古迹。《老残游记》就是根据其在山东和济南的生活撰写的。书中对“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优美风景作了细致的描绘,认为“济南风景犹在江南之上”。通过精致的白描,刘鹗展示给后人的济南城充满了市井气息和空灵雅韵。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没有全部看完,只看了前面几回,但他描绘济南景色的那几段名句却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干里的一幅大面,做了一 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海明,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个干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汽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刘鹗笔下描写了济南名胜、古迹、街道和商店,计有大明湖、铁公祠、历下亭、明湖居、鹊华桥、舜井、历山、趵突泉、金线泉蝴蝶亭、黑虎泉、小布政司街、东箭道、按察司街南胡同、南门大街、院前大街、高升店、有容堂、投辖井、金泉书院黄河等数十处,以及在明湖居听白妞、黑妞说书,充分说明他对济南的孰悉和热爱。2001年,泉城路与芙蓉街交界口,新设置了一组“老残听曲”的塑像,至今,每天上前与“老残”对坐或合影的路人络绎不绝。对“老残”,济南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玉环泉

济南是一个老城。老城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许多街巷依官府衙门而得名,比如,布政司街、县前街、县东巷、县西巷、按察司街、卫巷、院前大街、指挥巷等等,顾名便可思义,知道这些街上曾是什么官府机构所在。街名的“官气”重了,标志封建王朝统治机构的高度完善。

现在的省府前街在元代初期名叫同知巷。元代曾设行中书省于街北首,故将此街易名为宪司街,后嫌其谐音不雅,改为宪衙街。元末明初时废用中书省,改名澄清里。明洪武九年(1376),布政司衙署由青州移驻于原中书省处,遂将此街改为布政司大街。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元朝置山东道,明朝设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为掌理一省民政的机构。布政同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是一省最高主官;另设提刑按察使一人,负责司法之事;而军事防务的责任就落到了都指挥使肩上,可谓是三司独立,权责分明。布政司衙署坐北朝南,布政司大街北头紧靠衙署大门。

就像现在紧邻政府部门开一家办公用品、打字复印店比较火暴一样,一个半世纪以前,这条街上开着好几家刻字铺(印刷厂)。曾有一套书叫《暗室灯》,一函四册,刻印于咸丰九年(1859)仲秋。该书是部“劝善书”,即个人自费印若干部,赠送给想要这书的人。书中注明,要书的人必须亲自到送书人家中去取,以表明需求诚意。书的扉页,在书名左下角印了两行字:“板(版)存山东省城布政司大街北头路东文升斋刻字铺。”现在可以想见,这文升斋刻字铺的主人实在不一般,假如衙署里没有几个“铁哥们儿”,他岂敢在堂堂衙署门前做生意?不过在衙署前搞经营,最起码是增加了权威性和公信度。

老残下榻的小布政司街,是现在的省府东街,明代时这条街叫四牌坊街,想来四五百年前这街上肯定是有牌坊存在的,而且不只一座。清初时该街称为布政同街,清末时改叫小布政司街,民国时期叫布政司小街。建国后,布政司署衙改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因其方位所在遂定名为省府东街,原小布政司街的西段被命名为省府西街。清末时,小布政司街为城里最为繁华的街巷之一,路两旁多为服装首饰、书籍笔墨、裱褙印刷、古董字画、客栈饭馆、杂货等店铺,这些店铺大抵是二三间门头,青瓦粉墙,房檐下悬块黑底金字小匾额。1956年后,逐渐转为居民住宅。改革开放后,路旁又多为商铺饭店。从小布政司小街向东走去,穿过东花墙子街、辘轳把子街、曲水亭,便到了鹊华桥,大约只有二里之遥。老残到济南的第一天中午便去了鹊华桥,想必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再讲则布政司大街发生的故实。

时间:清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1905年7月12日)晚间。

地点:济南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的山陕会馆。

“快看啊!山陕会馆里演电动影戏呢,杠好看咧!”“电动影戏?咱可几辈子从来没见过!”济南城里的男女老幼争相传递着这个让人惊奇的消息,一时间,众人涌向山陕会馆。

此时,山陕会馆大戏台前已经人山人海,不时的喝彩声像股热潮席卷着整个会馆。只见戏台上挂着一块大白布,白布上突然出现了两个西洋女子的影像。两女子欢快地跳起舞来,她们一头金发乱蓬蓬的,样子憨态可掬,“旋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又一影,一女子在盆中洗浴;又一影,一人灭烛就寝,为地瘪虫所扰,掀被而捉得,状态令人发笑;又一影,一人变弄戏法,以巨毯盖一女子,及揭毯而女子不见;再一盖之,而女子仍在其中矣”。

台下众人被这神奇表演搞得惊诧不已,连连称奇。人越聚越多,眼看着山陕会馆里已经挤不动了,推搡间甚至有人被踩伤。主办方担心在布政使司前人多了会惹是生非,没等把片子放完便停止了演出。此后几天内,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在谈论那晚的“电动影戏”,成为当时济南府最热闹的新闻。

那时人们并不知道,他们这晚观看的正是如今非常普通的娱乐项目——电影。当时它有一个叫起来颇为拗口的名字:“电光活动影戏”,简称“电动影戏”。据笔者考证,这是济南历史上第一次放映电影,地点就在山陕会馆。过去曾有文章称,济南最早放映电影是在1904年秋,放映地点是在阳善茶园,但依据是“据老人回忆”,其实难为确论。

济南布政司大街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后于1876年扩建,占地三亩二分六厘九毫七,有关资料显示,当时有房屋83间,建筑面积达一千百多平方米。面积虽不算大,但却布局紧凑设计合理,大小间错,疏密得体。其址位于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西侧。会馆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尤其到了清代,会馆更是达到了鼎盛。“会馆之立,所以联乡情,笃友谊也。朋友居五伦之一,四海之内,以义相投,皆为兄弟。”由于共同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文化心理,“同乡借来于斯馆也,联乡语,叙乡情,畅然荡然。不独逆旅之况赖以消释,抑且相任相恤”。济南的山陕会馆系由晋商出资所建,当时晋商在全国范围内实力雄厚。后有陕西商人加人,易名“山陕会馆”。山陕会馆建立后,一时商贾云集,各界名流往来于此,成为山西和陕西带商人客居他乡、联络情感、交流信息、关照生意的重要场所。

1905年7月12日晚上放映电影的会馆大戏台,是会馆中最为精美的部分。过去,每逢喜庆节日或重要商务活动,山陕会馆必演戏酬神。来祈祷神灵保佑生意兴隆、发财添福,二来借此联络感情、巩固内部团结。这种酬神会戏非常隆重,所请戏班必为当地名班,甚至常常不惜重金,千里迢迢将家乡的名班和名伶邀来演出。这种演出戏班不仅照例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酬金,演员们还可得到赏钱和物品。所以说,山陕会馆还是一个娱乐场所。按照山陕会馆的建筑形制,戏楼般位于会馆照壁正北面的中轴线上,棂窗隔墙,坐南面北,正朝大殿。戏楼屋室分布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南北向过道,可通会馆左右翼门而达街。戏楼上前后两个部分,一者中间有一龙纹木雕屏风。前台为“乐床”,专供演员化妆之用,后台为硬山顶,台前场地宽阔。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在异地经商的同乡在精神上需要有神灵的保护,这也是建立会馆的目的之一,因此在会馆内供奉他们所崇拜信仰的神灵,定期祭祀也是会馆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山陕会馆祭祀之神灵是“义薄云天,精忠贯日”的“武圣”关羽。因关羽是山西人,以义行天下,最受乡人崇敬,故而成为晋商之精神偶像。

关于山陕会馆放映了济南第一场电影, 是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的。1905年7月27日的《大公报》刊载消息《人皆称奇》,文称:“日前来一电光活动影戏,(六月)初十晚间,假山陕会馆演之。往观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向后聚人愈多,恐其滋事,遂即歇止。东邦人士从未见此妙技,故志之。”报道中说:济南人“从未见此妙技”,“故志之”,可见这是在济南首次放映电影。两个多月后出版的《时报》又刊载报道说:“粤人林锦楼日前来济开演电动影戏。第一次在山陕会馆,请人往观,概不取资。嗣在闻善茶园开演多日,究以价昂,观者无儿。现又禀准巡警局宪,在吕祖庙前搭棚开演,每座减为京钱六百文,已刷印广告遍送矣。”

通过这两段史料可以证实,济南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山陕会馆,时间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1905年7月12日)。嗣后,才在钟楼寺街(今明湖路)的闻善茶园(后改称江西会馆,今遗址尚存,现为某省直机关汽修厂)开演的。那晚在山陕会馆演出时,由于不收费,所以观者很多。由于观众太多,组织者怕惹出事端,演到一半便停演了;在闻善茶园演出时,由于票价过高,所以“观者无几”。无奈之下,那位广东林锦楼林老板只好找当局批准,在趵突泉的吕祖庙前搭席棚演出,把票价降为六百文,并大量散发广告,以求上座率。清末的济南人极少有踏出国门者,但电影将外国的生活、异邦的景物活生生地再现于银幕,为济南人打开了一扇新奇的世界之窗,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娱乐方式。

2006年秋,省府前街拓宽工程中,在一倒塌的断墙中发现了三通龙头石碑。碑宽约1米,高约3.5米,碑座、碑身、碑额完好无损。碑座上还刻有精美的浮雕,图案为植物枝叶。碑头雕“二龙戏珠”,碑额上还刻有“皇清”二字,石碑上刻着捐资修建会馆的缙绅名单。据专家考证,这块石碑乃山陕会馆遗物。该会馆在“文革”时期被拆除,改建为居民楼。会馆大殿拆除后存留下大型青石基座柱础以及部分青砖地面,而且保持着原有格局。现已被完全拆除。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那天,我们一直在寻找,循着老残的足迹,循着济南历史上放映电影第一人林锦楼的足.....

确定的布政司衙署,确定的山陕会馆,不确定的老残住过的高升店,似乎都在述说着种历史,一种无声的感怀。

张继平 / 著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街巷漫话|名标青史一老街,布政司街说故实

一池新绿芙蓉水,风清水洌芙蓉街

松韵南薰别有天,重华千古舜井街

桑梓烟云空悠悠,诗意栖居水胡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