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人之過也各於其黨」章解析

4.7.[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①,觀過②,斯知仁矣③。”

[原文通釋]  

孔子說:“人犯錯誤同各自的品行相當,觀察他的過錯,就知道他是仁還是不仁了。”

[註釋]

①人之過也,各於其黨:人犯錯誤,同各自的品行相當。各於其黨,出於各自的品行。各,各自。於,從,出於。其,自己的。黨,本指古代地方組織,五百家為黨,文中則指朋黨,同一類型、意氣相投的人,實際上是一類人的品行。

②觀過:觀察他的過錯。“觀過”即“觀其過”,“觀”後省略了“其”。

③斯知仁矣:就知道他是仁還是不仁了。斯,就。“知”後省略了“其”。這裡的“仁”是不定的,具有兩重性的,釋作“仁或者不仁”。

[解讀與點評]

孔子認為,人犯錯誤類型是不一樣的,沒仁德的人必然常做錯事,有仁德的人也犯錯誤,但性質是不同的。我們可以“觀過知仁”,從一個人所犯的過錯中識別人。   

《後漢書·吳祐傳》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孫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錢買來衣服孝敬父親,父親知道後大怒,孫性知道自己做錯了,便拿著衣服去向吳祐自首。吳祐問明緣由後說:“因為孝敬父親而承受了汙穢的名聲,這就是‘觀過,斯知仁矣’!”不僅沒有處罰孫性,反而將衣服送給了他,讓他去孝敬父親。

“觀過知仁”蘊含著“一分為二”看問題的辯證思想。人不可避免犯過錯,但過錯的性質有所不同。有的過錯是“十惡不赦”的;有的過錯卻有種種複雜的原因,比如說動機不錯,但結果不好等等。我們應該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找出犯錯誤的原因。

本篇1-7章記錄了孔子從不同角度圍繞“仁”的談話。

本章產生成語“觀過知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