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里仁---3

《論語讀後感》里仁---3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說:一個人的過錯,歸之於他的同黨。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仁德的重要啊。

各:會意字,從攵從口:女為倒置的止,表示走回來,口表村邑。“各”的構意源自一同出去的人,一個接一個地走回家。“各”的本義為各個。用為副詞,表示兩個以上的施事者共同具有某種屬性。此處可意譯為“歸之於”或“來之於

黨:會意字,從尚從黑:尚表男女兩性交往,黑表私底下。“黨便是男女私下不正當的關係。引申後,又表示由姻親而結成的利益集團,即鄉黨又引申指相互勾結在一起的不正當利益集團,即朋黨。此處用其朋黨義。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你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自然會受到環境對你的影響。土匪窩裡待久了,自然就有匪氣。孔子在告訴我們選擇一個團體環境的重要性。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早上聽說了道,晚上就是死去也可以。

這個道是哪個道,什麼道,值得用生命去換取,肯定不是一般意義上道理。對於孔子來說,應該是他心中一直想要實現的道而在現實中無法如願。如果他的道行於天下,天下人都講給夫子聽,他就可以安心的離開。可惜事與願違,夫子之道始終無法得到君王統治者的推行,所以夫子始終無法“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士人有志於道,但是厭惡粗衣劣食的人,不可以跟他談論道。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粗衣劣食,但志向於道,這句話應該是他的人生經驗。天天享受錦衣玉食的人估計沒幾個能在粗衣劣食的時候還有志於道,怨天尤人的多,安貧樂道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