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卷“2035”,作文评析:大背景,小情境,小切口,深分析

全国一卷“2035”,作文评析:大背景,小情境,小切口,深分析

李海军老师,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深谙高考命题规律及方向,善于从学科思维的高度培养考生的“实战意识”,引领考生在短期内扫清盲点和误区,真正提升答题素养,实现高考难点、重点突破,引领学生冲刺高分。

真题回顾

【真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2018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以复合型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用时间轴的形式选编材料、创编引语,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时空“对话”,呈现出明显的任务指向。考题记录社会生活的热点、展现新生代考生成长的历程,为考生的立意提供了多种角度,这就更需要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更有可能做到自主立意,写就具有切身体验的考场作文。可以说,考题注重学生思想和表达能力,反映出高考写作改革的趋势,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比较思维和辩证思维,有明显的测试区分度。

材料引领考生思考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科技、生命等方面,直接考核考生相应的知识面和思维拓展能力。考题任务的设置也极具特点,属于典型的“大背景、小情境、小切口、深分析”,需要考生适应从论证文到论述文的考核新变化,有明确的、符合身份的阐释意识,以沟通“未来”。“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此处是考题论述和思考的核心。写作的难点在于组合对象确定后的清晰描述、逻辑判断、深度挖掘以及思路演绎。

写作指导

1.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的角度,跟2035年18岁的青年谈谈共和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辉煌,陈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3年的“天宫一号”“村村通”“精准扶贫”,2017年7.72亿规模的网民等等,这些都是共和国取得的成就,点明这是最接近中国梦的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这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让历史告诉未来。当然,考生应注意大事件与自我成长中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时光瓶”的提示,写出这一代人有关梦想、圆梦的精神特征,注意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写出自己的特点与亮点。

2.成就与困难并存。考生也可以陈述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遭遇的无数困难与挑战,成就与困难并存。以如写中国面对“汶川大地震”那样的巨大灾难,不畏艰难,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点明汶川大地震,更承载着“多难兴邦”“众志成城”的民族记忆。地震后的抹干眼泪、迅速振作,传递着坚强呐喊。与机遇和机缘相随的是使命和挑战、责任与担当。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这是这一代人生命里高贵的精神财富。考生可以以切身的感受和体验,以及鲜活的事例,表达内心的中国自信和中国梦。

3.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考生还可以讲对2035年美好的期待和幻想。美好的蓝图,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是我们追求的梦想,这是我们的中国梦,指出要有积极建设的心态,成长、成才是一个不断完善生命、充实生命,让生命变得健全的过程。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

4.最后,考生必须明确,国家、民族、个人,与时代、使命、责任、担当、创造,甚至危机、困难、灾难等等,这些关键词及其它们之间的关联,是考生需要重点把握的核心题旨。文体上,书信自然可以作为首选,也可不受限制,合乎要求即可;语言上,考生要把理性与情感兼备。

坚定信念履使命,脚踏实地谱新篇,青年人应该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将自己的梦想与伟大的中国梦融合在一起才能大放异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全国一卷“2035”,作文评析:大背景,小情境,小切口,深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