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應縣鄉村振興如何發力

怎樣建設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看應縣鄉村振興這樣發力——

產業振興是基礎

產業興百業興,產業強百業強。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深入改革,下社鎮石莊村大抓設施農業建設取得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好效果。

石莊村2980人,耕地6600畝,人均2畝多土地,是一個人多地少的村莊。為了解決這個難題,1998年,全村投資100萬元,建起100個溫室大棚,由於技術、管理跟不上去,農民收入甚少,直到2011年由黨員幹部牽頭,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辦法,促進大棚種植整裝再出發,使設施農業逐步完善發展起來。2018年全村固定和移動大棚達到1142個,面積達到1900畝,佔耕地不到30%,但農民大棚純收入佔到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9800元的60%,成為全縣大棚發展第一村。農民王玉才,今年62歲,全家4口人。從2011年種植固定大棚2個,移動大棚3個,共5.4畝土地,經營已七年時間,每年純收入都在8.9萬元。2018年5月初,2個固定大棚,黃瓜收入3萬元,西葫蘆2萬元。石莊村大棚發展方興未艾,不僅本村農民發展勢力旺盛,而且外地人也來該村發展大棚。河北省正定縣農民佘全福,唐志傑2016年秋,在石莊村流轉土地80畝,建起大棚50個,2017年收入相當豐厚。

石莊村為什麼大棚發展這麼快,效益這麼好。其主要原因有四條:一是重視技術。2011年從山東壽光重金聘請種植大棚“土專家”張存忠常年坐陣指導,每年有200多人到外地和本縣進行種植大棚技術和管理培訓。到目前全村有種植大棚職業農民150人。二是不惜重金調換新品種。比如,2018年種植的津綠98號黃瓜種子,每珠0.2元,粉鑽西紅柿種苗,從山東以每珠0.6元調運。三是加大農家肥施量。每年種三茬,前兩茬花果蔬菜,每畝施牛糞10立方。四是注重銷售。除本縣銷售外,主要銷往北京、天津、河北、廣東、廣西、深圳等地。

人才振興是支撐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氣旺,鄉村才有希望。義井鄉北張寨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全縣有名的產糧大村。由於渾河水供不應求,後來水地變成旱地,人們生活一落千丈,三分之二的人出外謀生,使整個村變成了“空心戶”、“空心村”。後來,在外地創業成功併發了財的薛日宏,見到家鄉非常懶的狀態,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在鄉黨委動員下,於2013年回村當了黨支部書記。從此開始了艱苦奮鬥歷程,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和幹部群眾滾在一起,親自拿出70多萬元,二年打深井40眼,把6000畝旱地變成了水地。把垮臺13年的學校重新辦起來,現有學生130名,把學校辦到了群眾家門口。把原來髒亂差村變成了綠樹成蔭、街道硬化,村容整潔的新農村景象。原來出外的1000多人又回到村,使村裡人氣又旺起來。2012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僅有2000元,到2017年不僅貧困戶全部脫貧,而且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薛日宏大抓種植結構調整,已種植黃花菜190畝。

南泉鄉東樓固村嶽玉文、趙愛清夫婦兩人,丈夫做過工,妻子教過書,是兩個創業的年輕人,他倆90年代闖到山東壽光,經營蔬菜,掙了不少錢。2010年為回報家鄉,在本鄉周家地村南,流轉土地500畝,建立了應縣和順苗木有限公司,現有員工18人,其中高級管理人員2人,技術人員3人。投資1500萬元建成15000平米和500平米連棟智溫室各一座,配備了通風、採暖、加溼、補光系統等高科技設施。實行自動化控制,科學化管理,主要培育無公害抗病毒蔬菜和野生黃芪種苗。

公司建立七年來,所培育的蔬菜和黃芪種苗,都是綠色、環保、無公害、抗病毒,生產的果實質優,深受用戶青睞,苗木供不應求。2018年培育蔬菜種苗800萬株,供應農戶500多戶,蔬菜種植面積2000多畝。近年來,為晉、蒙等地區培育優質野生穴盤黃芪種苗,發展野生黃芪13000多畝,可解決農村剩餘勞力120多人。同時,利用公司的培訓基地和實驗基地,每年培訓農技人員80多名,及時地為周邊農民設施農業提供技術指導,促進全縣蔬菜產業大發展。

文化振興是關鍵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是與此同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賭博、大操大辦、講迷信等等。特別是賭博從古至今都視為社會的一大惡習,賭博不僅嚴重影響社會風氣,而且直接間接誘發各類犯罪問題,影響社會穩定。

大黃巍鄉北湛村黨支部針對農民“富了口袋,窮了腦袋”的問題,利用一切文化陣地,大力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潛移默化地對農民進行教育,用文化代替了賭博,促進了社會風氣好轉。北湛村1008人,2012年前就有100多男女“打麻將”、“摸九點”等賭博現象。不僅影響生產、家庭和諧,而且帶壞了社會風氣。2013年開始,該村先後投資40多萬元蓋起文化大舞臺,佔用20多間房,辦起了農家書屋、文化大院,由農民賀登清自編宣傳十九大精神的“數來寶”等節目。利用這些平臺和形式,有100多名男女參加的廣場舞、文藝節目、民樂隊,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從2015年到2017年,每年鄉里舉辦廣場舞大賽,北湛村位居全鄉第一,特別是2017年全縣廣場舞大比賽中,以北湛村為主的大黃巍鄉廣場舞隊獲得全縣第一名。過去村民李春山、梁淑兵經常泡在賭博場內,現在不僅不賭博,而且成了村裡文藝活動骨幹。

生態振興是底色

守住好生態,才有好日子。義井鄉義井村,全村739戶,1839人。該村過去是一個汙水亂流,垃圾亂堆,建築物亂搭的髒亂差村莊。近幾年來,在鄉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村黨支部帶領全村廣大幹部群眾大搞村容村貌整治,先後投資500多萬元,打好三個攻堅戰,使村容村貌取得歷史性的成績,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第一、打好硬化、綠化、亮化攻堅戰。一是大抓硬化,用兩年時間,把全村五條大街,長3000米,40條小巷,12000米,全部硬化,水泥路通到各戶,杜絕了過去晴天人騎車,雨天人扛車的現象。二是大抓綠化,掃除了義井村因鹽鹼地植不活樹的不作為思想,採取大坑大水,調整樹種等辦法,在5條大街3000米和兩個廣場800平方米地方栽植國槐、柳樹等喬木6000多株,栽植金葉榆、水蠟等灌木7500株,把整村變成了綠的世界。三是大抓亮化,大街小巷用79盞路燈全覆蓋,人們晚上出門和白天一樣方便。

第二、打好排汙攻堅戰。在大街小巷埋地下排汙60到1米管道3000米,修理水泥渠500米,過去汙水亂流現象已成歷史,基本達到城市排汙水標準。

第三、打好垃圾攻堅戰。全村建立5000平方米垃圾廠一座,設立垃圾站10個,配備大垃圾箱4個,一般垃圾箱10個。以村成立清潔衛生隊,配備清潔工5人,自卸三輪車2輛,電動三輪車4輛,使村裡衛生常態化。

為了鞏固村容村貌成果,具體採取三條管理辦法。一是全村分五大片,每片選一個片長,每片還配一名村幹部協助片長管理各片衛生。二是組成以老黨員老幹部15人的義務治安、衛生維護隊,整天在街巷巡查。三是每年評選衛生街和衛生家庭。形成了人人關心村容村貌,戶戶爭當衛生家庭良好局面。

組織振興是保障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落實的基礎。因此在鄉村振興中把組織振興放到了更加突出位置。

大黃巍鄉有基層黨組織23個,黨員507人。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去年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牢牢抓住基層組織標準化、基礎工作規範化、基本能力專業化的“三基建設”,而且抓得紮實,抓得有效。具體把好三個關鍵環節:第一、把好班子和隊伍建設這個關鍵環節。在抓好思想建設的基礎上,鄉黨委聚焦各村班子內耗和班子主要領導不穩定的兩個問題。2017年“兩委”換屆工作中,10個村實現了“一肩挑”,佔全鄉18個村的56%。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連任率分別達到89%、72%。同時設置了支部專職副書記,加強支部日常組織工作。第二、把好場所建設這個關鍵環節。鄉黨委針對“五小一房”建設不完善問題。近兩年新建梁亭村組織活動場所,維修康辛莊等四個村組織活動場所,改造幹部週轉房18間,小食堂、小澡堂、小衛生間、文體房、圖書室都配備齊全。第三、把好黨建促進民生改善這個關鍵環節。解決了17個村1萬多人的吃水問題。完成18個村41戶危房改造。完善各村硬化、綠化、亮化問題,進行了大規模村容村貌整治。2017年全鄉人均純收入達到11605元,92%貧困人口脫貧,今年全部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